第(1/3)頁
身後李家父子和王杲的想法,前麵的眾人自然不會知道。
實際上,對於站在這裡的所有人來說,獻俘大典都是陌生的。
其實在嘉靖朝的時候,嚴嵩及黨羽就曾攛掇嘉靖皇帝辦獻俘禮,讓浙閩將抓捕的倭寇送到京城誇功。
當人,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此時負責江南剿倭事務的總督是胡宗憲。
奈何,他們遇上的是無心政事專心修煉的嘉靖皇帝。
他們的建議,自然而然是被皇帝否了。
“陛下應該到了皇極門了吧。”
張居正抬頭看了眼天色,小聲對左邊靠後位置的魏廣德問道。
“起鐘鼓有段時間了,陛下身邊的人應該明白規矩,按儀注應該是在皇極門上等鴻臚寺的人去迎接。”
魏廣德小聲說道。
禮部上的獻俘禮儀注,魏廣德一開始並沒有仔細看,也就是昨晚臨時抱佛腳,在家裡翻了翻。
嚴格說,帶奏疏回家其實也是違製。
不過他身為次輔,天下又有幾個人會沒事找事兒拿他說事的。
當初高拱被人說過這茬,不過你其實也是涉及政治鬥爭,並非是科道一心為公。
要知道,帶奏疏或者其他東西出宮,都是私密事兒,哪裡能讓科道風言奏事去。
若不是在高拱身邊安排人盯著,也抓不到他的痛腳。
正說話間,城門下兩個鴻臚寺禮讚管前後腳回頭,從午門兩側便門入宮。
顯然,他們是去皇極門奏請陛下禦午門的。
而此時,皇極門城樓上,十二歲的萬曆皇帝端坐禦座之上看著城門下空蕩蕩的廣場。
往天他到這裡時,下麵已經黑壓壓站滿了朝中百官,在他坐下時就會給他行禮的。
遠處午門的角門處走進來兩個青色官服的官員,他們快步到了皇極門下向城樓上的萬曆皇帝行叩頭禮。
萬曆皇帝隻是輕輕抬手,身邊的太監就對著城樓下中氣十足的喊道:“陛下有旨,平身。”
能站在這個位置,代替皇帝發號施令的,那也不是隨便安排的,都是千挑萬選過的,要求說話聲音洪亮,有穿透性。
兩個官員其實後,其中一人向前邁出一步,躬身奏道:“啟稟陛下,獻俘大典,請陛下禦午門。”
毫無營業的對話,可這就是儀程,萬曆皇帝是不能直接上午門的,而得朝臣來請。
一般來說,皇帝不會走出皇極門,所以必須是朝中奏請出宮。
是的,這皇極門嚴格說起來,其實才是宮門,內外宮,前後宮的界限就是在這裡。
萬曆皇帝也想看看獻俘大典到底是什麼樣子,特彆是他還想看看居然膽敢造他反的王杲,到底是長什麼樣子的,在官員奏請後當即點頭說道:“準。”
很快,一乘肩與便被抬了上來,萬曆皇帝站起,走下禦座,坐進肩與裡。
四個孔武有力的太監在旁邊主事的口號聲中同時抬起肩與,前麵一群太監手拿拂塵等東西在前麵開路,身後還跟著一大群太監宮女,下了皇極門城樓,在鴻臚寺官員引導下到了午門。
上城樓,徑直把肩與抬到午門禦座旁。
萬曆皇帝下了肩與,並沒有直接坐上禦座,而是先走到城牆邊張望一眼,入目儘是人頭。
小皇帝眼尖,自然一眼就認出了人群前麵的張居正、魏廣德等三個內閣閣臣。
畢竟,無論何時何地,閣臣都會站在最靠近皇帝的位置。
視線向後看去,人頭密集,認不出來了,不過當他的目光看到端門的時候,端門下那一群人再次吸引了小皇帝朱翊鈞的注意。
雖然有些遠,可小皇帝視力不錯,還是看出一些人身穿明軍甲胄,如他平時看到的禁軍一般無二的穿戴。
而被他們圍住的,則是近百個渾身臟兮兮的囚犯。
他們全部都跪在那裡,有幾個或許堅持不住想要倒下,就會遭到身後士卒一頓腳踹,然後隻能乖乖跪好,才會停止毆打。
小皇帝朱翊鈞當然知道這些跪著的是什麼人,都是女真那些不服王化要造反的,所以他對他們並沒有什麼好感,不會因為看到他們遭到士卒毆打就泛起同情之心。
想到魏廣德曾經告訴他的,天下最苦的其實是百姓,皇帝除了可以同情他們,其他人,不須同情。
想到這裡,小皇帝覺得自己應該鐵石心腸一些。
就好像今日出寢宮時,陳太後還在宮門送他出來,告誡他今日該怎麼做,切勿忘了。
第(1/3)頁
第(2/3)頁
其實為什麼,他心裡清楚的很,就是怕他同情心泛濫,饒了這幫反賊。
今日押進來的,身份地位最低都是女真部族中的小頭領,手裡更是沾著漢人的血。
而他,是天下漢人之主,他要代替那些死在這些人手裡的漢人懲罰他們。
收回視線,小皇帝朱翊鈞坐上禦座。
在他坐下時,也不知道宮裡布置了什麼關竅,奏樂之聲幾乎瞬間停止下來,讓本來顯得有些喧鬨的午門外廣場聲音一下子小了許多。
“啪啪啪”
午門廣場上,四個太監揮舞著淨鞭抽打著地麵,發出刺耳的聲響。
隻是片刻,偌大的廣場上鴉雀無聲,幾近落針可聞。
鳴鞭靜場,全場肅穆。
這時,先前去請皇帝禦午門的讚禮官高聲讚唱:“進“!”
隨著他話音落下,兵部尚書譚綸走出文官隊列,向著午門走上幾步。
與此同時,旁邊兩個青袍官員抬著一麵巨大的露布跟在他身後到了午門城樓之下行禮。
隨著譚綸的跪下,奏樂之聲再起,眾人熟悉的《朝天子》樂章響徹廣場,兵部尚書譚綸帶進獻露布的官員麵向午門行四拜禮。
“愛卿平身。”
小皇帝朱翊鈞略顯稚嫩的童聲響起,譚綸平身後樂止。
“啟奏陛下,萬曆二年八月,我遼東巡撫張學顏奉旨捉拿叛逆王杲大獲全勝.”
接下來,譚綸將遼東捷報奏上。
遼東捷報其實早已傳開,稍微上心就能從通政使司拿到抄本。
不過這份捷報檄文,則是到了兵部後再進行潤色的,和原版略有不同。
年長官員還好,並沒有因捷報檄文受到什麼影響,而年輕的官員們,不少已經滿臉興奮的躍躍欲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