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魏廣德又是建議製作大明銀寶,又是規定大明銅錢的規製,同時還將大明流通的製錢要形成製度,禁止民間使用私鑄錢和元寶等物。
“叔大兄,其實朝廷收藏的黃金,也未必要用元寶金錠的方式存放,也大可按照製錢的方式,製作大明金寶,朝廷也將因此增利一成以上。
隻不過,黃金和白銀兌換價格不定,可暫不將黃金列入製錢,隻作為朝廷和宮中窖藏之用,也可以做為賞賜發放。”
魏廣德繼續說道。
張居正考慮良久,這才擔憂道:“善貸,你的意思我明白。
確實,這麼做可以重定大明的錢幣製度,整治地方上不法士紳私鑄錢幣。
可製作大明銀寶,並且要通過官府強行推行下去,下麵怕是會有極大的抵觸。”
先前初聞魏廣德的建議,張居正是歡欣鼓舞的,可下細想來,其中問題也很多。
倒不是主意不好,而是在實際推廣過程中,地方上和民間的阻力會非常大。
地方上反對,是因為製錢會嚴重影響官府的收益。
要知道,大明朝廷的財政,各級地方政府都是自收自支,並不是朝廷統籌撥付。
這就導致,地方上除了每年要上繳朝廷的賦稅外,還要加征雜稅,以此維持官府的運作。
除了上品級官員的俸祿外,其他官府人員的薪水都是雜稅的開支項目。
一年收支彙總後,若是出現赤字我,往往就會在來年加收雜稅填補窟窿,若是有結餘,則是巧立名目落到官員小荷包裡。
這,就是大明的財政製度。
最初這樣設計,在官員都恪儘職守、廉潔奉公的工作態度下,是可以最大限度減少百姓的負擔的。
官府按照每年的大致開支設計雜稅,分攤到田畝或者人頭上。
地方遇到有大項目需要操作,則官府會召集士紳、鄉老,大家一起募捐的方式籌集資金,進入如鋪路修橋這樣的善事。
而若是遇到水利工程等項目,官府則使用徭役進行,資金也是以籌集的方式完成。
隻不過,當大明官員的道德底限不斷向下滑落後,雜稅這個巨大的漏洞就成為官員們斂財的手段。
想法設法擴大官府預算,增加雜稅的攤派就成為必然。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就是這個時代官員斂財的真實寫照。
而其中賦稅的火耗,其實老早就有,並不是一條鞭法之後才出現的。
畢竟沒有地方官府會押著百萬千萬的銅錢往京城戶部繳稅,都是按照製度兌換成銀子交上去。
而其中,銀子的成色又是官員們上下其手的一個地方。
十萬兩銀子,可成色卻可高可低。
雖然朝廷對此有製度,可擦邊,還是能獲得不菲收益的。
朝廷規定銀子必須是八成銀,那好,給倉庫大使一筆賄賂,七成銀子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進入倉庫。
若是一萬兩的稅銀,就此一項自己又可以賺幾百兩銀子,還和倉庫大使建立起良好的關係,何樂而不為。
下麵人的貓膩,張居正當然清楚,可也很無奈。
法不責眾,大家都這樣,甚至自己的親信、門人也是如此,如何懲治。
他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要做的不過分,朝廷就不會施加懲罰,人也就是潛規則的誕生。
魏廣德提出製錢,不僅要打破民間支付習慣,也會破壞官場一些潛規則。
他們,再難從中牟利。
要知道,私鑄製錢,罪可不小。
銀子成色不足,倉庫大使可以說自己打眼,被人魚目混珠蒙騙,可製錢真假可就不是打眼的問題了。
繳稅的官員也是同樣的罪名,很容易就引出抄家滅門大案。
因為在民間,一直都是使用元寶、碎銀作為支付方式。
也因此,張居正對於魏廣德建議大明製錢作為唯一流通錢幣深感憂慮,地方官府和民間,怕是很難接受。
“嗬嗬.”
魏廣德對於張居正的擔憂其實很理解,不過他覺得不能因此就不做這件事兒。
“叔大兄,你應該是知道我大明現在流通的銀兩是個什麼情況,比之你手中的夷人銀元如何?”
魏廣德隻是輕笑道,“想我大明天朝上國,萬邦來朝,可外藩使臣在大明市麵上買賣商品,看到的儘是牙咬過的碎銀,會作何想?”
魏廣德的話,可不是亂說。
中國古代製錢一般隻做銅錢,金銀製錢很少,一般都是宮中才有製造,作為賞賜之用,民間都是碎銀。
後世,我們在金店裡看到的金銀物品,都是閃閃發光,耀眼的很。
可不管是在大明還是前朝,或者到了之後的清朝,除了大戶家中收藏的元寶外,大多都是黑漆漆的。
第(1/3)頁
第(2/3)頁
金元寶還好些,銀元寶不管伱如何煉製,放久了都會變成黑漆漆的一坨,因為它會氧化。
而且,做成元寶隻是窖藏好看,真正使用的機會很少。
金銀的購買力在古代是驚人的,很少有直接使用元寶的機會,即便是有一般也用不完,所以都要用專門的剪刀剪下一部分。
流傳後世的許多元寶,邊緣都是坑坑窪窪的,那就是剪掉一部分用來付帳用。
黃金,由於顏色特征,辨識度會高一些,而銀子的顏值,可能就讓人大跌眼鏡了。
後世影視劇裡,古人的白銀都是亮堂堂的,一看就是值錢物,可那隻是道具,是假的。
現實中大明流通的銀子,又臟又黑,上麵全是牙印,掉地上都不一定能認出是石頭還是銀子。
先秦時期,隨著銅的出現,人們製造青銅器,鑄造銅幣。
在秦始皇統一貨幣之前,各國的錢幣形狀,各有不同,有刀幣、圓形方孔錢、鏟幣等等各式各樣的貨幣都有。
秦朝統一中原後,秦國的刀幣成了通用的錢幣。
漢武帝時期,朝廷集中造錢,當時流通的是五銖錢。
然而一直唐朝之前,貨幣的性質與重量都不統一,唐朝發明的開元通寶,是朝廷統一了重量的銅錢。
元朝時期,老百姓就拿銀子來當貨幣使用了,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在位時,大力推行銀元寶的使用。
為什麼說古代的銀子都是黑不溜秋的呢?
因為銀子自身的成分問題,暴露在空氣中,或者跟人接觸,容易氧化發黑,也就形成了後麵我們所看到的黑不溜秋的銀子。
其實即便是後世,銀飾品也存在這個問題,暴露在外久了都會變色。
古代造銀技術不發達,銀子提煉不純,造銀的方法也不規範,銀子什麼形狀都有,且為了流通方便,銀子往往被切成小塊的碎銀子,用來日常消費使用。
生活中大錠的銀元寶很少,拿出去用也不方便找零。
這些細碎的銀子,在市場反複的流通中,不斷地氧化,磨損,漸漸地就成了一坨黑漆漆的石頭。
後世影視作品裡看到的古人,拿到銀子上來就先咬一口的場景也不是作假,因為銀子質地軟,又被氧化的很黑。
所以為了辨彆真假,古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拿到咬上一口,能留下牙印的,表示確實是銀子而不是石頭。
久而久之,於是銀子的表麵就留下了各種坑坑窪窪的壓印,既臟,又難看。
即便是魏廣德隨身的口袋裡,放的碎銀子,其實也多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