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就是那批新造的鳥船?”
此時,俞大猷帶著水師一眾將官,站在一條約摸三十米長的三桅大帆船旁。
相比俞大猷喜歡高大的大福船,鳥船船舷明顯低矮許多。
另外,因為這批鳥船為了適合遠航,船體比傳統船體長了十來米,所以整體也有些許改變,那就是借鑒蜈蚣船,為這批鳥船增加了四隻船槳。
原來的鳥船是四槳一櫓,所以在機動性上不如有二十隻船槳的蜈蚣船。
而這批大鳥船則已經是八槳一櫓,至少保持了鳥船原有的機動性不下降。
而更大的改變還是在船舷上,麵向碼頭一側的船舷,出現了十個窗口,那應該就是炮窗了。
“炮送來了嗎?”
俞大猷饒有興趣走到跳板前,邊走邊問道。
很快上了甲板,鄧子龍才站在俞大猷身側小聲說道:“火炮送來了一批,數量少了二十門,不過我讓他們從其他船上調了一些過來,這十條鳥船全部都裝載了好,一門不少。”
俞大猷在甲板上前後望了望,標準的明軍戰船配置,那就是隻要船體能夠承受,那就會在船頭和船尾安裝大型火炮。
而腳下的鳥船上,船體前後各有一門炮身細長的紅夷大炮。
這種長身管、紡錘形結構的火炮,在大明使用的諸多火器中還算非常好辨認,太顯眼了。
而在體裡,挨著炮窗,還整體的擺放著二十門發熕。
發熕是明朝仿製並改進的西式火炮的一種,一般為銅製,所以也被叫做銅發熕,是正德年間大明獲得佛朗機火炮技術以後改進而來,最初被命名為佛朗機大銅銃。
實際上,佛朗機並不是炮的型號,而是表示來源,係佛郎機人技術製造。
而正德年間,大明獲得的佛朗機火炮技術不止有後裝佛朗機炮,還有這種前裝發熕。
因為發熕是一種前裝炮,和佛朗機炮不同是,不使用子炮進行快速裝填,為了便於區分,所以才把佛朗機大銅銃直接改名為發熕。
其實發熕可以看做是早期的紅夷大炮,隻不過此時在歐洲,發熕這種早期鷹炮已經被淘汰。
雖然射速慢了許多,但是發熕因為是全封閉,所以射程更遠,已經很接近紅夷大炮的原理。
唯一不同的是,紅夷大炮通體更加平滑修長,而發熕在炮身中間的藥室比較粗大,可以裝入更多的火藥,炮管也紅夷大炮短上一些,但也比明軍原有火器長不少。
相應的,因為火藥更多,所以發熕發射是的震動也不小,以前大明戰船上,也隻有大福船能在船頭船尾安裝發熕,根本沒法在船身上安裝。
實際上,在見識到西式戰船戰法的威力後,明朝這邊水師將官和工匠也在想辦法解決船身布置大炮的問題。
可是大明造船技術和西方造船術明顯不同,大明製造的戰船並不能簡單的把火炮搬到船身上使用。
因為在火炮齊射時,巨大的震動會對船體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壞,所以現在大明戰船能在側舷布置的火器,隻有佛朗機炮。
但佛朗機炮糟糕的射程,自然是無法滿足水師戰術需要的。
而在這條鳥船的船身裡,卻擺放了二十門發熕,就不得不讓俞大猷驚歎了。
和以前看到的發熕明顯不同的時,眼前的發熕被放置在一個木筏上,而不是直接固定在船體。
俞大猷敏銳的意識到,發熕下麵的木筏,或許是解決船身放炮的關鍵。
指著發熕下麵的木筏,俞大猷開口問道:“這是何物,有什麼用?”
鄧子龍馬上笑道:“此木筏就是解決發炮時船體震動難題的。”
說著,鄧子龍帶著俞大猷走過去,指著發熕和木筏說道:“發熕至於木筏之上,用繩索連接在船舷而不是甲板上。
彼熕一發出去,勢必倒回,現有木筏上繩索牽製,再有發熕上繩索,若還不能坐絕,木筏後麵還有糯木,上有軟座可抵剛猛,有大纜可製餘威。
發熕射出去的後退之力,通過兩道繩索和最後的軟座,就可以基本抵消,而力是作用在船舷上,此處也有加固,可承受多次開炮。”
俞大猷彎腰仔細觀察了發熕和木筏與船舷連接的伸縮,也看到木筏後麵的軟木,這才點點頭。
“有沒有效,出海後一試便知。”
這次出海,其實並沒有什麼任務,主要就是測試這種鳥船開炮的威力,到底能不能做到他希望的那般。
“若是此番可行,將發熕換成紅夷大炮,又如何?”
第(1/3)頁
第(2/3)頁
俞大猷重新站直身體,想想又問道。
“紅夷大炮更長,裝填更占空間。”
鄧子龍比劃了下長度後,才繼續說道:“如果鳥船換上紅夷大炮的話,所載火器怕是要減半。
現在鳥船船頭船尾各置紅夷大炮一門,船身布置發熕二十門,全船共二十二門。
若是全部換裝紅夷大炮,船身怕隻能放下八到十門炮,多了怕是擺不開,裝填困難。”
因為是前裝炮,所以裝填時火炮是要拖回船體內進行裝填,而不是放在跑位上進行。
所以一但開始裝填,十門火炮拉進船體,還要騰出空間給炮手,船艙就顯得狹窄擁擠。
這時期的炮船講究的不止是炮擊精度,更是裝填速度,還有很重要的射程。
什麼發射速度快的佛朗機炮會被放棄,隻是在船甲板上放置幾門,用來阻擋敵人登船使用,可不就是因為射程太近,直接被加農炮,或者說這個時期的紅夷大炮給取代了。
當然,這次改裝的鳥船全船隻裝載二十多門火炮,相比此時西式戰艦那是真的沒法比,也隻是接近此時在東亞海麵上活動的西式武裝商船一個級彆。
這些武裝商船搭載的火炮,也就是二三十門,而西方標準戰船上,標配都在五十門以上,甚至出現載炮百門,三四層甲板的蓋倫船。
而在十餘年後,歐洲出現的大型蓋倫船,更是風帆時代的最巔峰傑作,排水量高達兩千噸,幾乎是明軍這種鳥船的十倍,船體七層甲板,搭載各式火炮上百門。
可以想象,七八十門火炮向一個方向同時開火,這種戰艦的齊射威力有多大。
當然,西式戰船上搭載的火炮並非一種型號,往往是四五種火炮,所以側舷齊射也並非是一個方向所有火炮一起開火。
蓋倫型船的巨大成功使得它在帆船時代結束之前一直是軍艦,包括戰列艦的設計標準。
其中,對適航性與火力的要求是壓倒一切的條件,以便在戰鬥時搶占有利陣位,發揮優勢火力。
幾十年後,也就是17世紀,英荷戰爭中的主力帆艦均為清一色的低舷、橫帆、兩舷裝備加農火炮的蓋倫船,多艘這樣的艦隻排成一個長列以發揮兩舷的火力優勢,這也是“戰列艦”這一名稱的首次被使用。
“通知下去,補給完成,船隊馬上出海,目標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