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麵露笑容,很平淡的問道。
「囚禁在府中,保留體麵,畢竟"七國之亂"時,他確實立了大功勞。」
小皇帝思考以後說道。
「陛下認為周亞夫有罪?」
魏廣德笑問道。
「雖然朕也認為,周亞夫置辦甲胄或許真的是殉葬所用,但那又如何,朝廷有明文,禁止私藏甲胄。
他身為宰相
,當然知道此為律法,卻依然在府中收藏,自然有罪。」
小皇帝朱翊鈞一臉嚴肅說道。
魏廣德盯著朱翊鈞半晌,讓小皇帝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不過更多或許是覺得自己是不是說錯話了的時候,魏廣德才哈哈大笑起來。
「陛下說的確實沒錯,周亞夫私藏甲胄一事兒,按律確實有罪,即便他辯稱是其子在操辦,他並不知情。」
實際上在古代,甲胄一直都是被視為戰略級裝備,私人家中是絕對不允許收藏的。
即便是大明的軍戶,家中也隻能保存祖先留下來的甲胄,也就是鴛鴦戰襖或者曾經使用過的鎧甲作為紀念。
這種情況下,即便是武將家族能保留下來的鎧甲也不會很多,不夠區區數套而已。
這對於大明來說,當然不算什麼,畢竟大明軍卒的披甲率是曆史最高。
是的,大明即便是最差的衛所,披甲率也接近五成,而精銳邊軍的披甲率能夠高達八成以上。
不要認為大明軍卒大量使用棉甲,隻有軍將才使用鐵甲,是不是棉甲防禦力不好,其實棉甲的防禦力相當優秀。
當然,這是指保質保量那種,偷工減料的不算。
十多年後的援朝戰爭中,數萬明軍就能擊退數十萬倭寇,其中可不僅僅是明軍火器優良,而正是明軍邊軍精銳的高披甲率,讓明軍能夠以一敵百。
第(2/3)頁
第(3/3)頁
事實上,當時中日戰爭中,明軍以火炮占優,而日軍則是鐵炮有數量優勢。
但是,日軍在「戰國」所仰仗的鐵炮,在麵對明軍披甲士兵後威力大打折扣,用日本的話來說,就是「彈矢不能破」,甚至有記載,「箭也立不起來,刀也切不動」。
不僅是日本刀捅不進明軍盔甲,威力更大的竹槍也捅不進去,這可不是後世的段子手編造出來的,日本一些私人筆記中就有此記載。
當然,日本官方史料大家看看就好了,如「《太閣記》第15卷、《立花戰功錄》、《加藤家記》、《久國雜話》:碧蹄大捷,擊敗明軍百萬,斬首3萬8千餘」
好吧,指這一戰就把明軍援朝全部給殺光了。
實際上,萬曆援朝戰爭打了兩次,第一次大明出兵四萬,第二次出兵近十萬,共計十四萬人上下。
日本第一次出兵十五萬,第二次增兵至三十萬,豐臣秀吉投入了十萬預備軍和六萬衛隊。
至於最出名的「碧蹄館」一戰,大明參戰兵力五千餘人,遭到三萬到四萬日軍圍攻,戰後明軍傷亡兩千餘,其中當場陣亡二百多人,日軍傷亡五千餘,陣亡不詳。
而這一戰最明顯的就是,日軍武器對明軍殺傷力有限,明軍可以正麵衝擊人數占優的日軍而勝。
可見,甲胄在古代戰場上的價值,那是非常大的。
周亞夫因為甲胄被治罪,其實不算冤,即便他有自己的解釋。
不過接下來他們的聊天,魏廣德就開始夾帶私貨。
「古人雲:「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如今天下承平日久,武備廢弛,將官受製於文吏,不啻奴隸。
夫平日既不能養其鋒銳之氣,臨敵何以責其有折衝之勇?
自今望皇上留意武備,將官忠勇可用者,須稍假權柄,使之得以展布,庶幾臨敵號令嚴整,士卒用命。」
魏廣德侃侃而談道:「今士大夫有識者皆曰:"祖宗用刀尖上掙來的天下,今日被筆尖兒上壞了。且文武並用,乃長久之術。"
也就是俗語說的"文官把筆安天下,武將提戈定太平。"」
聽到魏廣德這麼說,小皇帝依舊是一臉嚴肅的點點頭,
好似是聽懂了一樣。
「老師,這是不是說要善於發現那些有本事的武將?」
片刻後,小皇帝開口問道,「就如同你把還是遊擊將軍的馬芳舉薦上來,後來又看中俞大猷,還有戚繼光,現在又嘗試使用李成梁。」
聞言,魏廣德點點頭笑道:「馬芳是從一介小兵通過戰功逐步升遷上來,本身就證明其能力,隻是不確定上限是哪裡,所以可以嘗試使用。
俞大猷則不同,以百戶身份立功獲遷成為總兵,戚繼光也在剿倭戰場上履立奇功,李成梁也是類似。
不同的是,俞、戚二人在南北都有實戰功勳傍身,證明自己的能力,而李成梁隻有遼東一地功勞,所以此次去西南,也是對他能力的一種考驗。
而我要告訴陛下的就是,要從兵部文書裡發現可用將才,並嘗試使用,給他們表現機會。
一旦確認可用,陛下可就要把人護好了。
畢竟,朝廷無論何時都必須有可領兵出戰的將領,才能保證長治久安,單靠文官是不行的。」
其實明朝並不是沒有武將,即便是崇禎年間也是將星璀璨,隻是沒有得到重視,先後凋零,到最後淪落到亡國的命運,讓漢人接受異族三百年奴役。
萬曆皇帝當然明白魏廣德提醒的意思,「把人護好」,可不就是針對文官嗎?
不過他還是有些不明白,等魏廣德回內閣後,他才問左右道:「魏師傅之意,蓋謂為治固當用文,也要用武」
「先生也是文官,卻不護短,欲為朝廷保護武將,修整武備,真可謂公忠報國者矣。」
今日當值陳矩當即笑道。
免費閱讀.
dqq
read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