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織田信長打完仗以後,多少都能占領一片地盤,然後當地的百姓就成為他的領民,下次打仗這些人就得跟著他出去,所以兵馬並沒有因為戰爭損失太多。
而武田家這兩年大大小小的戰爭中丟失許多地方,雖然每次都不大,可積少成多,最後損失可不就大起來。
「武田軍前幾年就該趁勝追擊的,一舉擊敗那個織田信長,隻能說武田家的家主是真不行。」
張吉在一邊小聲說出自己的看法。
「嗬嗬,死了老的,小的繼承他的基業,總得有過穩定的過程,要全盤接手才好。
機會隻是被織田信長抓住了,所以武田家這兩年損失慘重也可以理解。
至於趁勝追擊,你還沒發現倭國人打仗的特點,他們都是在農閒時候發動戰爭,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每次打仗都能動員幾萬人,甚至更多人的原因,都特麼是扛著鋤頭的農民。」
魏廣德笑道,不過很快臉上也浮現出一絲苦澀。
其實,說大明走的是職業軍人的道路,所以很難再供養起幾萬,幾十萬
人的大軍,其實這麼說多少還是有點不對。
大明所謂的軍人,有多少是真正職業軍人。
或許,隻有營軍才能勉強算是,因為他們是募兵。
而衛所軍,和倭國的農民有大多的區彆?
倭國在戰國時期的戰爭主要集中在農閒時期,這是因為農忙時期,農民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和時間進行耕作,無法參與或支持戰爭活動。
因此,為了確保有足夠的人力參與戰鬥,以及為了獲取戰爭所需的物資和糧食,戰爭通常被安排在農閒時期進行。
這樣,領主們可以調動更多的人力和資源來支持戰爭,同時也確保了戰爭期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
在倭國戰國時期,由於兵農一體的政策,農民在平時從事農業生產,而在農閒時則參與軍事訓練和戰鬥。
這種製度確保了在需要時,農民可以迅速轉化為戰士,為領主提供必要的軍事支持。
此外,由於戰爭資源的限製,如武器和裝備需要自備,以及軍隊的補給問題,隻能在農閒時期集中力量進行戰爭,以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
這也是這時期倭國士兵的主要武器是以竹槍為主,畢竟那東西取材容易,隻要找到長些的竹子,在尖端套上一個鐵製槍尖就可以了。
第(2/3)頁
第(3/3)頁
好吧,這還是升級版的竹槍,其實最初的竹槍,就是把竹端削出尖刺就可以拿著上戰場。
但是還彆小看這樣的武器,在倭國戰國時期,竹槍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武器。
日本古代五兵,就是日本刀、弓箭、長槍、雉刀、脅差。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日本刀和弓箭一直都是最被人重視的武器。
武士刀不僅可以步戰,也可以馬上揮砍,所以被武士,特彆是騎馬武士熱衷。
不過日本鐵料缺乏,要打造一柄合格的武士刀代價也非常高昂。
而日本的弓箭則是以以重藤弓、丸木弓為代表,也是武士非常喜歡的武器。
相對來說,最初長槍在倭國並不被重視,那是足輕才使用的。
很長一段時間裡,被稱為足輕的打赤足步兵或那些徒步作戰的騎馬武士的侍從們隻起到了輔助的作用,而且他們甚至有時也不被允許向敵人的武士發起進攻。
倒是日本北海道、庫頁島等居住的阿伊努人等原始土著由於沒有發展成武士集團的作戰形式,以徒步作戰為主的他們反而較為重視長兵器的使用。
後來蒙古統一中國建立元朝後,兩次從東北的高麗渡海入侵日本發動文永之役。
雖然不諳航海的蒙古軍遭遇台風的襲擊翻船而敗退,來自中國的蒙古一方的士兵則多數持槍矛上岸戰鬥,而矮小的日本人隻有太刀、雉刀這類兵器抵擋。
由於這次戰役給日本武士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於是日本人的戰鬥模式也逐漸由騎馬武士們的騎射作戰向步兵集團作戰而轉變。
因為日本國土大部分狹窄的崎嶇山地不適合大規模的武士騎兵開展奔馳作戰。
日本人也逐漸認識到槍在步戰的重要性,武士們在逐漸拋棄了弓箭的同時,也開始廣泛的使用槍,並使其最終成為了日本古代戰爭中最為常用和重要的武器之一。
日本長槍總長度並不長,一般以2米半最為常見,這些一般是各地大名配發給手下將領和精銳使用。
這樣的長度,更利於發揮長槍作戰的優勢。
但是對於足輕來說,當然是越長越好,離敵人遠一點才安全。
於是五、六米超長的竹杆也出現了,最長的達到十米,可稱為東方長槍的極限。
有人統計過,日本的白刃戰最常見的傷勢依序為槍傷、刺
傷、箭傷、刀傷。
用武士刀互砍的刀傷比例居然出奇的低,進行白刃戰,最受重視的武器就是長槍。
這是因為日本製鎧技術的提高和鎧甲的輕量化,大量下級家臣也可以穿戴鎧甲戰鬥。
對此,刀的殺傷力無法跟上時代的需要了,而一點突刺、洞穿敵鎧的長槍,其優勢大大強化,故長槍最終成為日本五兵之一的主流。
而且,本就是堆人數的足輕,領主們並不關心他們的死活,讓他們就地取材製作武器是最優選擇。
實際上,大量使用竹槍的足輕,戰鬥力也是非常強的。
這讓日本這些領主們很快就意識到一個道理,與其購買一把名刀裝備一個武士,不如招募一百個手持竹槍的足輕。
而且這種加長型長槍對於戰力孱弱的明軍,當初也確實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這麼算起來,倭國最少可以動員起幾十萬大軍,也是夠叫人頭疼的。」
魏廣德想到這裡,不由得感慨一句。
光是織田氏和武田氏兩家,就可以動員十餘萬人交戰,倭國可還有許多類似的諸侯。
他們雖然沒有這麼多人口可供驅使,但湊出幾十萬人還是可以的,應對這樣戰爭潛力巨大的國家,還真的小心謹慎才是。
大明真要對倭國出手,還要做更多準備才行,否則難免重蹈蒙元覆轍。
魏廣德此時在心裡提醒自己,免得輕敵吃敗仗。
免費閱讀.dqqqqguan.read
/body/ht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