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不臣,本帥奉旨討逆,消息可以放出去了。
此刻雲南那邊戰火已然爆發,緬軍主力儘入西南,正是我南海水師揚名立萬的機會。
登陸勃固,攻占東籲城,對緬一戰的奇功,還就非我水師莫屬.」
接下裡的時間裡,俞大猷給手下將領一陣打氣,其實也不用鼓舞士氣,手下將領都是戰意昂揚。
「明日天明後,六條炮艦和第一隊登陸船隻由王世科
帶領,炮擊港口東麵緬軍哨所,掩護步卒登陸。
記住,帶上那幾門佛朗機炮,呂宋一戰諸位當知道火炮在戰爭中的地位。
若是遭遇敵軍反撲,直接給我用炮轟。」
俞大猷話音剛落,王世科猛然起身雙手抱拳道:「末將接令。」
隨後,俞大猷又開始布置其他人的任務,無非就是第二波和第三波登陸船隻。
王世科的主要任務就是占領港口,穩住登陸點,算是首戰,也是明軍軍中較為看重的首功。
等眾將領離開,返回各自座船後,消息自然就傳開了。
其實,舊港的時候,軍中就已經悄然流傳此次出海的目的就是攻打緬甸,至於為什麼打緬甸,他們也不明白,反正消息就是這麼說的。
而在離開舊港後,他們也不知道是去哪裡,隻是聽著將官的命令行船就是了。
而在今天,他們也終於從各自將領嘴裡知道了實情,那就是緬甸宣慰司作亂,起兵攻打雲南。
其實俞大猷也不確定此時雲南是否已經開戰,但是確切消息是緬軍攻打孟養宣慰司,已經算是作亂了。
雲南官府不可能坐視不理,不僅孟養挨著大明,也是大明和東籲王朝之間最後一道屏障。
但不管如何,水師已經到了勃固,那戰爭就不
可避免。
現在,就算雲南沒有爆發戰爭,明緬之戰也不可避免。
這一夜,許多人都沒睡好。
水師中,渴望通過戰爭獲得軍功的人不少,可擔心自身安危的人也有許多。
這裡距離大明無論如何都相隔數千裡之遙,雖然陸地過去似乎不遠,但他們畢竟是水師,知道這一路行來走了多遠。
第(2/3)頁
第(3/3)頁
第二天天光放明,水師士卒就開始吃飯。
休息片刻後,艦隊就開始在各自將官的指揮下分成幾隊,這是按照進攻波次進行編隊。
當第一波進攻的艦船掛起風帆,乘風向北麵行去時,戰爭號角就已經在南海水師艦隊裡響起。
俞大猷的座船就跟在王世科艦隊身後,雖然已經計劃好,可也得看著,按照實際進展靈活調整作戰計劃。
雖然港口的幾百人,是不可能給明軍登陸造成多大阻礙。
而在岸邊哨所裡,起夜的兩個緬軍士兵恐懼的看向海麵,幾十條戰船揚帆衝來,看樣子就是殺氣騰騰的,絕對不是來勃固做生意的。
緬甸南邊一向平靜,緬甸幾乎就沒有遭遇過自海上而來的威脅,所以對於海邊駐紮的軍隊來說,那就是養老的去處。
實在太安逸了。
就算那些看上去不大好打交道的,金發碧眼的家夥,來到勃固,那也得老老實實不敢絲毫逾越。
所以,今早出了營房,看著海上的艦隊,自然驚慌失措起來。
良久,覺得褲襠有些濕涼才驚覺回神。
顧不得丟人,兩個士兵慌亂的轉身衝向營房,找他們的隊長大人去了。
彆看緬軍在港口派出了駐軍,但這支軍隊平時可沒什麼事兒做。
港口的事兒,自有那些商人自己處置,貨物的安全也是,根本不需要軍隊去保護他們的貨物。
所以,雖然有駐軍,但實際上和沒有也差不多,因為這裡的緬軍根本就不安排值夜。
這也是明軍天明後出現,還把他們嚇得驚慌失措的原因。
夜襲,俞大猷根本就不敢想。
開什麼玩笑,他們是去靠岸登陸。
雖然水師官兵比北方那些缺乏維生素導致許多人患上夜盲症要好的多,可這也不是支撐南海水師發動夜襲的理由。
風險太大了。
黑夜雖然可以保護他們,可也在限製他們。
和緬軍相比,俞大猷的認為他的手下擁有絕對的火力優勢。
是的,這個時代的明軍不管是對上周邊藩屬國的軍隊,還是西方歐洲國家最精銳的軍隊,在火器裝備的數量上都明顯占優。
歐洲人雖然開發了大量先進火器,但是裝備數量明顯不足,在他們的軍隊裡,火器隻占到三、四成,許多士兵作戰還是靠長矛。
準確說火器占比的話,或許略微超過此時明軍,但絕對數量肯定達不到。
因為,歐洲出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利用領先的航海技術獲得了財富,但是武器製造需要的工業基礎他們並不強,很難大量生產各式火器裝備全軍。
而相對來說,明軍擁有的工業水平雖然沒有超過歐洲,但是人口優勢在那裡擺著,生產出來的火器數量反而遠超歐洲國家。
再到這裡是東方,他們也不可能把大量士兵和資源投入到這裡,所以明軍此時在東方的優勢是巨大的,而且即使再過去百年,依舊占據絕對優勢。
而此時的歐洲,火器的發展方向也不算走偏,他們放棄了可以快速發射的佛朗機炮,轉而發展射速更慢但射程更遠的前裝加農炮。
畢竟歐洲人口在那裡,軍隊就那麼多,所以追求射程和精準度就成為他們的選擇。
而在大明這裡,準不準無所謂,隻要數量足夠多,堆也把敵人堆死了。
在魏廣德看來,頂著零星炮火把大炮推到射程之內,似乎並沒有什麼不妥。
英國龍蝦兵都能扛著傷亡抵近開火殺敵,沒理由大明士兵就不行。
所以,加農炮在北方裝備很少,幾乎全部交給水師,也隻有水師才真的有用。
而他大力發展的,自然就是歐洲人視為落後的武器佛朗機。
數量為王。
「轟轟轟」
三掌門
免費閱讀.
/body/ht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