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
什麼情況?怎麼就把盔甲穿上了?
“不必驚慌,這隻是我一點個人愛好。”林大官人淡定的說。
眾人都懶得騎馬,所以雇傭了三十多輛大車,連家丁帶行李,乘車前往京城。
通州與京城之間這段道路,車馬川流不息、絡繹不絕,極為熱鬨。三十多輛車在這條路上,也不算多麼顯眼。
林大官人坐在車上,對著友人們繼續吹:“等進了京城,就帶你們去見識一番北地胭脂,教坊司東西兩個胡同,我都吃得開!”
眾人便一起道:“有勞帶路了!”
中午的時候,眾人終於看到了京城的城牆。
原本京城並沒有外城,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就是三個南城門。
但是後來隨著京城的發展,大量人口聚集在了南城之外,形成了一大片居民區。
到了嘉靖年間,便在南邊新修了半圈城牆,把南邊新居民區包圍進來,稱作外城,並開了幾座外城門,所以外城區其實就是現在的南城區。
通州方向過來的人,要想像過去一樣從崇文門入城,就要先從東便門進入外城區或者南城區。
快到東便門的時候,車馬就緩慢了下來,因為要一個一個排隊過城門。
林泰來等人就從車上跳了下來,一邊活動腿腳一邊等待入城。
這時候,忽然從城牆根下殺出了四十多人,為首有個綠袍漢子叫道:“林泰來!你膽敢再來京城,今日定然叫你吃個教訓!”
眾人大驚失色,天子腳下城門外,還能有劫道的?林泰來提前穿上盔甲,難道就是防的就是這個?
林大官人不慌不忙,從大車上抽出了兩根鐵鞭。
對麵為首的綠袍漢子毫不猶豫的用力的揮手道:“打!”
四十多人伏擊幾個人,肯定絕對優勢,還能拿不下?
話音未落,突然從附近馬車上紛紛跳下幾十條強壯大漢,圍了上來。
綠袍漢子大吃一驚,但已經來不及撤退了!
他收到的情報隻說林泰來進京趕考,沒說林泰來還帶著好幾十個強壯打手啊!
第(2/3)頁
第(3/3)頁
但凡是正常人,誰會帶著幾十個打手來趕考啊?
如果論起打架經驗,比林大官人的“家丁”更豐富的真不多,都是近三年用大量實戰機會磨練出來的。
其中最精銳的“家丁”都已經身經數十戰了,天下沒有幾個人能有這樣的經驗。
所以這場“伏擊戰”注定是被反打了,而且還是一邊倒式的。
而身披盔甲、手持鐵鞭的林大官人難得親自上陣,結果還沒打幾下,這次發生在城牆外的戰鬥就已經結束了。
綠袍漢子躺在地上,仰望蒼穹,眼角流下了一滴淚水,他多麼希望今天沒有出來啊。
三年前以多打少就沒打過,三年後人數相當時,那就更打不過了。
看著滿地的傷員,金士衡代表其他友人問道:“這夥究竟是什麼人?”
林大官人淡定的說:“都是錦衣衛官校,領頭的那個叫薛易,一群輸不起的玩意,想在這裡偷襲我。
三年前被我送了幾十個發配去邊鎮,包括這個薛易在內,看來是找了關係又跑回來了。”
眾人:“.”
你林泰來說你在京城吃得開,就是這樣?
關於錦衣衛的名頭,大家還是很了解的,結果你林泰來還沒進城,就和錦衣衛官校打了一次群架!
林大官人大手一揮,輕描淡寫的對眾人說:“都是小事,不打緊!先進城吧!”
等一乾人進了東便門,沒走幾步就到了崇文門外,然後又一次排隊等著入內城。
閒著無聊時,金士衡忽然指著不遠處說:“牆上有揭帖!好多人圍著看!”
陳允堅也開口道:“聽說近些年,京城十分流行張掛大字揭帖。
上麵內容多是政論或者批判,常常在路口或者人流彙聚的地方發現,以便於傳播。”
林泰來對此並不稀奇,這不就是大字報嗎?
金士衡興致勃勃的說:“走!等著入城也是無聊,我們就去看看這張揭帖,也算是了解一下京城的輿情風向。”
眾人便一起走了過去,卻見這張揭帖大概也就二百來字,十分易讀,而揭帖的標題是《論天下之四害》。
再細看內容,大致為:“當今天下有四大害,而四害不除,天下不可得治。
其一,如今大臣互相排擠,力謀權勢,是為乾進之害。
其二,正直之臣屢被斥逐去位,宵小之人得誌猖狂,是為傾軋之害。
其三,不問郡守才行、撫按官贓私不嚴懲,致使吏治日壞,民生日瘁,是為州縣之害。
其四,鄉豪之權,大於守令,橫行無忌,莫敢誰何,是為鄉豪之害,尤以吳地林泰來為其中之最也。”
眾人看完揭帖後,默默的圍觀鄉豪之害的典型代表林大官人,你在京城果然很吃得開啊。
你林泰來到底都做了什麼,一進京城就能看到你上了大字報?
揭帖總結四大害,前三害還都是泛泛而論,但說到第四害鄉豪之害時,突然就直接點名林泰來。
這是牆上揭帖中唯一點出的名字,於是就很醒目了。
城外數十人伏擊,城內大字報點名,文武雙打啊這是!
還有,他們是不是應該離林泰來遠點,免得遭了池魚之殃?
當然揭帖不可能隻貼一張,想要起到影響輿論的效果,怎麼也得張掛十幾張,儘可能多覆蓋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段。
林泰來看著揭帖,陷入了沉思。
按道理說,揭帖大都是匿名的,讀者並不知道發帖人是誰。
不過在原本曆史上,東林黨領袖人物趙南星曾經上過一個奏疏,內容就是四害。
與前這張揭帖上的內容非常雷同,連“天下四大害”的名頭都一樣,應該不是巧合吧?
(本章完)
epz3366.80.
yj.3j8pzxiaohongshu.
kanshuba.h7t.bihe.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