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百官分班列次,秦王則是腰懸寶劍,立在百官之首,神色凝重。
直等到巳時,才見元慶帝在宦官的攙扶之下,緩步來到了殿上。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平身吧。”
元慶帝長喘著氣,在冕旒的遮蓋下,百官並看不清他麵如枯木的臉色。
久久平息了陣,元慶帝才再開口,“今日宣諸位愛卿入殿,唯有康王邊關之事,須要議論。朕,身體抱恙,其餘閒雜事等,皆擬折子先送入中書省吧。”
在元慶帝的示意下,身側太監開始宣讀邊關發回的戰報。
“兒臣幸不辱命,於北疆之域,奮威揚武,北擊蠻人,一戰而捷,斬敵首級五百餘,俘獲戰馬百餘匹。北蠻首領退兵數十裡,旌旗倒掛,潰不成軍。兒臣一路追擊,連勝幾仗未計。”
“今以捷報告父皇,請求父皇增發糧草,兵丁,助兒臣深入北蠻腹地,徹底擊潰北蠻,一舉蕩平北患。望父皇保重龍體,萬福金安。”
宣讀完畢,殿上一片嘩然,百官交頭接耳的議論了起來。
元慶帝重重咳了一聲,方止住了非議聲。
“諸位,既然北蠻不敵康王,是不是就此出兵漠北?一舉解決我大昌百十年來,北方最大的禍患,還給邊關百姓安詳穩定。”
兵部尚書郭儉,當先一個邁出文官隊列,拱手向上道:“康王一震北疆,向蠻人昭示了我大昌的武威,實乃百姓之福,社稷之福。多一位此等文治武功的皇子解憂,亦是陛下之福。”
奉承之言,元慶帝很是受用,微微頷首。
“且說是否發兵一事,臣以為,該就此機會蕩平蠻人。昔有衛霍遠征漠北,封狼居胥,使邊關安定數十年。今我朝在邊關陳兵十萬之眾,良將無數,如今更是旗開得勝,正是借此機會一舉解決邊關禍患的好時機。”
“臣附議……”
郭儉開頭之後,便有不少主戰的官員站在他身後,表示支持。
元慶帝再環顧眾臣道:“可有人有異議?”
始終未曾作聲的秦王,攥緊了握著佩劍的手,半跪於地,言辭懇切,“兒臣有異議。”
這一聲,吸引了殿上所有人的目光,包括元慶帝。
元慶帝不動聲色,淡淡道:“緣何?”
秦王拱手向上道:“兒臣有三條理由:其一,北蠻並非不知兵,兒臣曾在邊塞與北蠻交手大大小小上百次,從未有一戰而潰不成軍之事。若不是戰報中誇大其詞,兒臣以為更像是蠻人的誘敵之策。”
“其二,北蠻如同野草一般,‘春風吹又生’,即便皇兄能夠在茫茫草原上尋到敵軍群聚之地,可敵軍亦可出逃。與我朝耕織為本不同,蠻人以放牧為生,遇之可戰,困之可走,何談徹底解除禍患?”
“其三,便是方才郭尚書所言。”
秦王回首盯了郭儉一眼,再道:“郭尚書隻言那封狼居胥的榮耀,卻隻字不提漢武大帝末年窮兵黷武,百姓餓殍遍野。若我朝陷入和北蠻的糾纏之中,必定重蹈覆轍。打可以打,但不是當下,還望父皇明鑒!”
話音方落,便有人站出來反對。
繕國公之子,襲一等輔國將軍石銳,出列言道:“秦王殿下之言不過駭人聽聞。邊關恰恰是遵從了秦王之策,始終與北蠻通商,互通有無,致使北蠻兵鋒愈盛,還將邊塞堡寨摸了個清清楚楚。”
“此策乃養寇成患,必須聽從大皇子之策,一舉根除禍患才是正理!”
秦王緊皺眉頭,“北蠻也並不是鐵板一塊,如今的首領吐吉可汗並不是與孤議和的首領。”
石銳卻輕笑道:“難道殿下是怕康王殿下,立下殿下都未能立下的功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