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柏端坐龍椅,目光如炬,掃過殿下黑壓壓跪伏的官員,最終落在為首的劉伯溫身上。
手中奏疏沉甸甸的,似有千鈞之力,壓得劉伯溫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
殿內寂靜無聲,唯有奏疏落地時的輕響,在空曠的大殿中回蕩,更添幾分肅穆。
“臣等有本要奏!”劉伯溫的聲音擲地有聲,打破了這令人窒息的沉默。
奏疏呈上,朱柏一目十行地瀏覽著,其上所列,皆是新政弊端,以及曆朝興衰更替的警示。
讀罷,朱柏將奏疏擲於案上,發出“啪”的一聲脆響,殿內官員皆是一顫,心懸到了嗓子眼。
“諸位愛卿所言,朕已知曉。”朱柏的聲音聽不出喜怒,卻讓劉伯溫心中一沉。
他深吸一口氣,正欲開口,卻聽朱柏繼續說道,“朕意已決,新政勢在必行。”
殿內一片嘩然,官員們麵麵相覷,皆是不解。
劉伯溫更是眉頭緊鎖,心中疑惑更甚。
難道陛下真的不明白新政的弊端?
難道陛下真的要一意孤行?
卻見朱柏起身,走到劉伯溫麵前,伸手將他扶起,“劉愛卿,隨朕來。”
禦書房內,朱柏屏退左右,隻留下劉伯溫一人。
他將一份早已準備好的文書遞給劉伯溫,“愛卿看看這個。”
劉伯溫接過文書,仔細閱讀起來。
越讀,他的眉頭舒展得越開,眼中也漸漸亮起了光芒。
待讀罷全文,他已是激動不已,雙手顫抖著,難以置信地望著朱柏,“陛下……這……”
朱柏微微一笑,“朕知道,新政推行阻力重重,但朕心意已決。”他頓了頓,”
一番長談,劉伯溫終於明白了朱柏的改革意圖,以及他深藏不露的雄才偉略。
他心中所有的疑惑和不解都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敬佩和堅定。
“臣明白了!臣定當竭儘全力,輔佐陛下!”劉伯溫躬身行禮,語氣鏗鏘有力。
走出禦書房,劉伯溫隻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他麵色凝重,快步走向內閣府邸。
內閣府邸內,浙東派的大臣們已經陸續到齊,一個個神色各異,或焦慮,或疑惑,或擔憂。
“諸位,”劉伯溫的聲音帶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威嚴,“陛下召我等前來,是為了商議應對旱情和起義的對策。”
劉伯溫將禦書房內與朱柏的談話內容簡要地告知了眾人,眾人聽後,皆是震驚不已。
隨後,他們紛紛表示支持朱柏的改革,並積極地獻計獻策。
“依臣之見,當務之急是開倉放糧,賑濟災民……”葉琛起身,慷慨激昂地說道……
葉琛的聲音在內閣府邸中回蕩,帶著一股迫切的期望,他站起身,目光掃過在座的同僚,仿佛看到了災民們嗷嗷待哺的慘狀,“諸位,開倉放糧,乃是當務之急!各地糧倉必須立刻開啟,救民於水火,否則民怨沸騰,恐生大亂!”他語氣激昂,雙手緊握成拳,仿佛此刻正身處災民之中,恨不得立刻將糧食送到他們手中。
他的話語擲地有聲,回蕩在有些沉悶的空氣中,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
解縉聞言,微微頷首,起身說道:“葉大人所言極是,賑災需雙管齊下。依我之見,開倉放糧固然重要,但水患亦不可忽視。各地河道淤塞,排水不暢,加劇了旱情。當組織人力,疏浚河道,引水灌溉,方可解燃眉之急。”他態度認真,仿佛在陳述一道縝密的數學公式,每一個字都經過深思熟慮,透露著他的穩重與謀略。
謝縉也站起身,麵色凝重,語氣中帶著一絲無奈:“兩位大人所言極是,但天災往往伴隨著人禍,民心動蕩不安,若不能安撫民心,恐怕也是徒勞。依我看,當舉行祈雨祭天儀式,以求上天降雨,撫慰百姓不安的心靈。”他微微抬頭,看向窗外陰沉的天空,神情肅穆,仿佛看到了天神的威嚴,心中充滿了對天地的敬畏。
他們三人你一言我一語,將自己所想到的辦法都說了出來,卻都隻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在根本上無法解決大明的困境。
劉伯溫捋了捋胡須,他知道這三人所說的都是當下的應對之法,卻不是長遠之計,但現在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先用這些方法穩住局麵。
此時的內閣,就像一個擺滿了瓷器的房間,所有人都在小心翼翼地走著,生怕一不小心就打碎了什麼。
葉琛說完,眼中還閃爍著希冀的光芒,他期待著眾人能認同他的想法,然後開始行動,他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災民能夠吃飽飯,能夠不再飽受饑餓的折磨。
解縉說的也有些激動,他很想看到他所說的方案能夠被采納,並且能夠成功的施行。
謝縉則很嚴肅,他覺得祈雨祭天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安撫民心,才能讓大明恢複以往的和平。
“諸位大人……”劉伯溫緩緩開口,他那深沉的目光掃過在場的每一位大臣,將眾人的神情儘收眼底,他頓了頓,低聲說道,“你們說的,都有道理……”
話音未落,他便起身緩緩走到窗邊,背對著眾人,望著遠方陰沉的天空,久久無語,仿佛在思索著什麼……
葉琛的提議如同一道驚雷,瞬間點燃了內閣的討論熱情。
解縉立刻補充,認為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同樣刻不容緩。
謝縉則主張舉行祈雨祭天儀式,以安撫民心。
三人你一言我一語,各抒己見,氣氛頓時熱烈起來。
葉琛激動地揮舞著手臂,仿佛看到了糧食送到災民手中的景象;解縉則冷靜地分析著水利工程的可行性,語氣中充滿了自信;謝縉則一臉虔誠,仿佛已經看到了上天降下雨露的恩澤。
劉伯溫坐在一旁,靜靜地聽著,眉頭緊鎖,手指一下一下地敲擊著桌麵。
他明白這些大臣的良苦用心,他們的建議也並非毫無道理,但這些都隻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
開倉放糧能解一時之急,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疏浚河道能緩解旱情,卻無法保證長久的水源供應;祈雨祭天更像是一種精神寄托,並不能真正改變乾旱的現實。
他站起身,走到窗邊,望著窗外陰沉的天空,心中思緒萬千。
旱災肆虐,民不聊生,各地起義不斷,大明王朝的根基正在動搖。
這些大臣提出的方案,雖然能暫時緩解危機,卻無法根治頑疾。
長此以往,大明王朝的命運將會如何?
他不敢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