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萬一……”
李青鬆默默念叨著這個數字,輕輕歎了口氣。
雖然在自己的控製之下,克隆體與克隆體之間沒有內耗,沒有溝通成本,可以全力以赴的,以最高的效率進行工作與思考,但滿打滿算,兩萬一千名克隆體,也就能發揮出十倍於普通人類族群的生產和發展能力。
這樣算的話,自己此刻的總生產和發展能力,大概相當於21萬名普通人組成的族群。
21萬人看起來數量很多,但相比起工業社會那龐大的規模來,仍舊完全不夠看。
如果工業體係完善的話,這麼點人,也就隻能承擔起一個大工業門類下一個細分領域特定產品的生產要求。
比如汽車產業,這麼點人,能將玻璃產業承擔起來就不錯了。
這還是得在高度自動化的前提之下。
而現在,自己的整體科技水平,僅僅隻大致相當於人類文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
這樣一來,這21萬名克隆體能發揮出來的生產力就更低了。
數年前,自己第一次感覺到“意識上限”存在後,便始終進行著這方麵的思考和試驗,試圖更加深入的了解並掌控自己所擁有的這種特殊能力。
雖然沒有多少進展,但外圍收獲總歸有一點。
譬如,李青鬆此刻便已經明確,自己與克隆體之間的意識連接也存在速度上限。
其信息傳遞速度與光速一致,也即30萬公裡每秒。
當距離擴大,譬如對於一名位於洛神星另一端的克隆體,自己便會有大約67毫秒的延遲,因為兩者之間的距離約有2000公裡。
但這種信息傳遞的載體是什麼,李青鬆暫時還不知道。
不過現階段至少可以確定不是電磁波。因為如果是電磁波的話,一些位於特殊區域,譬如地下的克隆體應該早就與自己斷開聯係了。
同時,自己的這種特殊能力似乎與自己的大腦“素質”密切相關。
就算全部都是自己的克隆體,使用的相同的基因編輯方案、相同的培養罐培育方案,但培育過程總歸是會存在一點微小的差異,這便導致不同的克隆體之間也存在一點微小的差彆。
有的克隆體的大腦可能更聰明一點,也即“質量”更高一點,具備更高一點的邏輯思考能力、推理和聯想能力、數據處理能力等,有的克隆體則差一點。
“或許,大腦的質量越高,能同時控製的克隆體數量便越多?”
帶著這種猜想,哪怕此刻連接數已經接近上限,李青鬆也沒有停止克隆體的培育。
於是半年之後,最新一批2000名克隆體培育了出來。
李青鬆再次嘗試連接後,發現自己的連接數上限果然已經到達。
算上意識所在的本體,自己最多隻能連接21155名克隆體。
剩下約一千名克隆體則無法連接,就像是車子再也載不動更多的重量一樣。
李青鬆果斷將自己的意識轉移到了另一名克隆體之上,再度開始嘗試連接。
這一次自己能連接的克隆體數量果然有了變化,變成了21159名!比之前那具身體多了4個!
再度換了一具身體,再次嘗試連接,李青鬆發現這一次能連接的數量變成了21006名,比上一具又少了15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