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模式,在之前沒有外敵的情況下無所謂。反正基礎設施自己能慢慢鋪過去,也不擔心會被破壞。
但怪鳥來襲,一下子就將這局限性暴露了出來。
就像現在,以蓄電池為動力的偵查車,最多隻能遠離基地200公裡,再遠就到不了了。
現階段自己又造不了飛行器,這樣一來,偵查洛神星全球就無法做到。
但內燃機就不一樣了。
一輛質量在三噸的車子,僅需要八升液態甲烷和氧氣,就能跑100公裡。
洛神星直徑約2350公裡,繞洛神星一圈,不過7400公裡不到,讓車子帶上600升燃料就能跑一圈了。
更何況,後續自己還得開發坦克、裝甲車之類,戰場環境上充電可沒那麼方便,但補充甲烷和氧氣就方便多了,一輛甲烷罐車就能行。
種種因素綜合下來,讓李青鬆做出了研發內燃機的決定。
內燃機的原理也很簡單,無非就是甲烷和氧氣在燃燒室燃燒,生成高溫高壓氣體,推動活塞,再驅動曲軸做功即可。
以現在的技術,李青鬆做不到地球時代那麼高效極限,但也沒必要追求那麼高,仍舊是那句話,能用就好。
於是數百名克隆體便投入到了這一項工作之中。
仍舊采取之前的模式,現在實驗室裡定製化的造一些零部件出來,組裝出最原始的內燃機,嘗試著讓它們運轉對外做功,再一點一點的優化結構,提升性能。
反正原理就在那裡擺著,造原始的內燃機又沒有難度。
後續的提升優化便是一個細活兒了,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技術的積累。
但仍舊沒有關係。幾百名全部掌握了此刻所有發動機技術的克隆體同時嘗試幾百種優化線路,一名克隆體有了發現立刻就同步到其餘所有克隆體那裡,再在此基礎上繼續優化研發,僅僅不到十天而已,第一台具備實用性的內燃機便已經完成。
這時候,另外幾百名研發傳動裝置、車身結構、轉向係統、刹車係統的克隆體也同步完成了自己的研發工作。
於是,這一台新研發出來的內燃機“心臟”,便安裝到了車身之中。
李青鬆造出來的這一台燃“油”車,車身高度約有兩米,寬有三米,長度有五米。
它的車身是全封閉的,裡麵還裝了空氣循環係統及保溫係統,還有一定的抗輻射性能。
特意加固的車身,能讓它頂住衝鋒一型的短時掃射而不破裂。
但如果連續掃射,連續打擊,那就頂不住了。
它的總質量達到了28噸,滿載的話,能達到35噸左右。
為它提供能源的,是兩個“油”箱。
其中一個油箱體積達到了100升,裝的是甲烷。另一個油箱體積達到了200升,裝的是氧氣。
滿油的話,它大概可以行駛出三千多公裡的距離。
除此之外,它還有備用油箱。
備用油箱可大可小,最多能裝上一千多升的甲烷和氧氣,不僅能驅動車子前進,還能供應克隆體呼吸。
此刻,在駕駛員克隆體的操作之下,它猛然轟鳴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