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萬多名克隆體忙碌了一個多月時間,被戰爭破壞的所有設施全部修複完成,生產完全恢複。
用於建造巨型克隆體培育工廠的地塊也已經規劃好,完成了前期平整。
但李青鬆並未直接將所有空閒的建造力量全都投入進去,他反而開始去做另一件事情。
研發芯片!
此刻,已經擁有相當工業水平,可以自行生產內燃機、各種車輛、火炮,可以自行建造各種工廠,修建鐵路網、電網,且具備了相當化工水平的李青鬆,深切感受到,自己現有的,操控克隆體去執行各種工作的模式,其勞動力利用率還是低了一些。
就比如種植基地,在裡麵工作的克隆體便需要每天手動調配營養液,手動添加、稀釋、回收營養液,手動處理有機物,連割麥子都得手動。
養豬還得每天手動喂水、打藥、手工拌豬食之類。
更不要說各種工廠和礦產基地了。
全部都是手動!
但這種繁瑣、稀碎、重複的勞動,是對克隆體體力和腦力的極大浪費。不僅浪費,效率還低。
解決的辦法也很簡單,上自動化。
一旦有了自動化,便能將至少70以上重複性的勞動交給自動化係統去做。
如此,在一個克隆體未增加的前提之下,李青鬆的生產力便可以憑空提升好幾倍。
尤其是,麵對巨型克隆體培育工廠集群這種超級龐大的,總占地麵積達到了十平方公裡級彆的建造任務,不上自動化,單靠手工,恐怕得十年以上時間才能完成。
但要是有了一定規模的自動化,各種建材生產效率極大提升,建造速度也極大提升,說不定一年就能建成了。
但上自動化,就得先有芯片技術。
“芯片技術,是未來幾乎一切技術的基礎。那就先攻克芯片技術好了!”
李青鬆下定了決心。
他直接抽調了一萬名克隆體,快速建造了一座龐大的實驗室,並按照自己前期的知識儲備,和從知識庫之中學到的知識,定製化的製造出了各種設備,準備了各種材料,試驗立刻開始。
此刻剛剛開始嘗試自己製造芯片,直接去造技術含量較高的平麵式集成電路很顯然不具備可行性。
不過掌握了足夠原理和一定技術積累的自己,倒也不必像是芯片發展曆史那樣,從最基礎的地方一點點做起。
綜合考慮,李青鬆最終選定了自己要實現的目標。
分離式的集成電路!
所謂分離式,便是先製造出電阻、電容、晶體管等單獨的部件,然後將它們一個個安裝在電路板上,並通過細線將它們連接,以實現它們的功能。
勉強算起來的話,這種級彆的集成電路,類比現代芯片,其製程大概可以算是毫米級。
一毫米等於一千微米,一百萬納米。而人類文明早就能製造2納米製程的芯片了!現代更是研發出了脫離矽基範圍的量子芯片!
毫米級製程的芯片,落後到簡直沒法看。
但對於剛剛起步的自動化升級來說,毫米級的芯片,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