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種說法比較.,嗯,隻能說目前的天文學界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撐它,它也隻是以前天文界的其他研究人員針對參宿四不尋常的天體活動做出的一個假設而已。”
“至於行星,則與伴星恒星的情況類似,都是被吞噬掉的,但存在一顆行星的概率比較小,因為它們沒有那麼強的引力對抗恒星風,最終都會跌入到參宿四的核心裡麵去。”
“所以存在一顆行星的概率基本可以排除。”
劉軒大致解釋了一下所謂的雙星係統,雖然雙星係統在宇宙中很常見,但他並不怎麼看好這一假設。
因為距離以及恒星的形成原因。
單星係統的形成比較簡單,就是宇宙中的物質塵埃和一些氣體經過時間積累,形成了一個聚集點,最終在重力作用下聚集成恒星。
而雙恒星,則是宇宙某個地方的塵埃和物質較多,並且分布廣泛,那就有可能形成兩個聚集點,也就是兩個吸積盤,最終在漫長的時間下形成了兩顆恒星。
如果兩顆恒星的質量和恒星之間的距離足夠,那麼就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的雙星係統,銀河係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星係都是雙恒星的。
但是參宿四並不具備這個條件。
因為距離太短了。
哪怕是它的大小放到太陽係中,邊界足夠吞噬掉木星,但放到宇宙尺度上來說,如果有兩顆恒星擠在這一範圍的話,這和挨著沒啥區彆。
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無一錯版本!
但在恒星形成的階段,引力坍縮會清空周邊的一切物體。
像參宿四這樣的大質量恒星,在形成後就會吃光周邊所有的原料。
即便是附近依舊有足夠的原料形成了一顆小型恒星,也會因為巨大引力的影響逐漸跌落到參宿四裡麵去,最終消失不見。
要知道這次計算出來的直徑,是一個大到足足有八百九十倍太陽直徑的參宿四,而另一個則隻有六十七倍太陽直徑未知星體,兩者相差極大。
兩者的引力差距就像是一頭大象和一個普通人拉河一樣。
最終的結果隻有一個,那就是普通人被拖著跑。
除此之外,目前的天文學界,並沒有任何的證據能表明參宿四是一個雙星係統。
過去幾十年對於參宿四的觀察和觀測,從未發現它有伴星存在的痕跡。
所以劉軒並不是很看好存在另一顆恒星在參宿四的氫包層裡麵圍繞著參宿四內核旋轉這一說法。
他覺得可能性最大的,要麼是氫包層劇烈活動導致的觀測數據異常,亦或者,這位小師弟的計算公式有問題。
徐川沉思了一下,問道:“如果是這樣的一個雙星係統的話,那它應該是有回歸周期的對吧。”
“就像月亮圍繞地球轉動每個月都能回歸月圓一樣。”
劉軒點了點頭,道:“如果這種穩定的物理雙星係統真的存在的話,小恒星是肯定有回歸周期的。”
“隻不過我們無法確定這顆‘假設’存在的小恒星圍繞參宿四轉一圈需要多長的時間。”
“可能是一周?一個月?也有可能是一年?亦或者十幾年?”
徐川:“能計算出一個大致的時間嗎?”
劉軒苦笑了一下,道:“不知道,從沒人想過,也沒人試過,因為缺少必要的數據。”
“伱知道的,一顆星球的公轉速度取決於它公轉的恒星引力大小,以及距離”
劉師兄話沒有說完,徐川就明白他的意思。
這是物理學的基礎。
萬有引力和質量成正比,質量越大,引力越強,與距離成反比,距離越遠,引力越小。
比如地球受到太陽引力,在向太陽靠近時,由於太陽自身具有自轉,從而引起了地球隨它的引力公轉。
而在公轉的同時,地球與太陽之間產生了離心力。離心力與太陽萬有引力產生了抗衡,這種抗衡與距離太陽遠近形成正比。
離太陽越近,引力就越強。
為了不被恒星的引力直接吸引到恒星裡麵去,那麼行星公轉速度就會越快,從而形成更大的離心力對抗太陽引力。
最終能穩定下來的星係,星球之間的離心力和萬有引力都處於平衡牽製狀態。
這也是為什麼地球不會被吸到太陽裡麵去的原因。
按照這種定理來進行逆推,在確定了距離和質量等一些條件後,是可以推算出行星的公轉速度的。
但現在問題就在這,假如參宿四的氫包層裡麵真的有一顆小恒星,那麼它距離參宿四的內核有多遠,質量有多大,沒有人能知道。
因為人們觀測到參宿四的時候,它就已經是晚年了,早已經吞噬掉了這顆‘可能’存在的恒星。
所以根本就沒法計算這顆伴星的質量與公轉速度等辦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