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四千多年前,華夏部落首領夏禹曾在塗山與南方各部落首領會盟。會上,眾多士兵手持各種用羽毛裝飾的兵器,和著樂曲邊歌邊舞,以示對南方部落首領的隆重歡迎。
當年周武王率領周軍東進討伐商紂王,八百諸侯相會於盟津,舉行閱兵會盟,兵力足量三十萬。
這次閱兵規模可謂空前,閱兵式上,周武王發表了著名的《泰誓》,鄭重宣告:“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
這是一篇著名的誓師檄文,此次閱兵的目的就是誓師。
閱兵結束後,三十萬大軍東進,在隨後的牧野之戰中戰勝紂王的軍隊,推翻殷商的通知,建立周朝八百年江山。
在春秋時期,也有“觀兵以威諸侯”的記載……
古時多有學舍開學之時效仿軍中射獵,提倡尚武之精神,故而令學子參加閱兵,提振士氣。
祿東讚對於漢人文化研究頗深,各式經史子集更是多有拜讀,對於華夏風俗知之甚深。
高至行道:“本官亦不知,此次典禮乃是房少保一力操持,所行隱秘,朝中知其究竟者十不足一,或許隻有陛下才知道其中詳情。至於這鐵條……眼下大唐冶煉技術一日千裡,所煉之鋼鐵盈滿山穀,許是又煉製而成一種精鋼,拿出來展示展示也說不定。”
祿東讚愈發驚奇:“精鋼便是精鋼,聽郎中之意,莫非這精鋼還分多種”
對於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吐蕃來說,煉鐵都費勁,更被說煉鋼了。以往多次與唐軍發生戰爭,吐蕃勇士看上去更加驍勇,但是兵械甲胄上的差距實在是太大,往往占儘優勢的情況下依舊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便是由於唐軍的軍械著實太過精良。
而這些年大唐煉鐵煉鋼的進程愈發加快,大抵是研究出了新式的煉鐵之法。
隻此一項,便足以將吐蕃遠遠的甩在身後,長此以往,兵械甲胄上的巨大優勢足以填平兩國兵員素質上的差距,況且如今大唐南征北戰,兵卒的素質在戰火之中不斷錘煉提升,以往吐蕃以之為傲的優勢業已不複存在。
這就是國力的差距,絕非出現一兩個罕見的軍事奇才便可以彌補……
大唐鋼鐵產量驟增,且所煉製之精鋼越來越好,這早已是舉世皆知之事,高至行也不隱瞞,言語之中頗為自豪:“本官並不熟知鋼鐵之事,不過先前聽聞房少保提及,說是這精鋼因為用途不一,性能自然也不儘相同。比如鑄造甲胄之精鋼,自然是越硬越好,但是鍛造刀劍兵刃所用,那就得剛柔並濟,軟了不夠鋒利,硬了又缺乏韌性容易折斷。尤其是鍛造火炮、火槍所用之精鋼,那更是精益求精,皆是精鋼中的精品才行,即便以大唐目前之精鋼產量,也遠遠不敷使用。”
在房俊之前,幾乎無人在乎鋼鐵之產量、質量。
但是自從房俊改良了煉鐵煉鋼之法,使得鋼鐵產量驟然大幅上升,使得唐軍之軍械質量躍升了不止一個台階,戰鬥力隨之陡然增加,使得朝野上下儘皆注意到鋼鐵之重要。
等到火炮、火槍的先後問世,鋼鐵早已成為舉國公認的最為重要的產業——這是能否支撐唐軍的戰鬥力永遠壓製彆國的重要指標。
更鋒銳的刀劍、更艱苦的鎧甲,射程更遠、威力更大的火炮、火槍,這就是大唐賴以縱橫四海的神兵利器。
而優質的鋼鐵,是這一切的根基。
祿東讚閉上嘴巴,滿心震撼。
在吐蕃連煉鐵都不靈光的年代,大唐已經將煉鋼精進至如此程度,想硬便硬,想軟便軟……
大唐本就人口眾多,之前之所以被草原蠻族所欺辱,便是猶如兵員素質的差距,農耕民族對付自幼生長在馬背上遊獵的草原民族先天處於弱勢,可是一旦大唐有足夠精良的鋼鐵鍛造武器,危急時刻販夫走卒皆可武裝起來投入戰場……
誰能戰而勝之
更何況還有那等據說隔著數裡地的距離便可開山裂石、摧城拔寨的火炮……
忽然之間,祿東讚覺得自己以往所有的驕傲和自信,都變得虛無縹緲起來。
這樣的大唐,如何與之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