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為何敢在晉王反叛之時隔岸觀火、袖手旁觀
為何敢在尉遲恭大舉進攻的時候為了保存實力便讓出防線退避三舍
就是因為他知道即便他這麼做了,皇帝也不敢將他如何。
安撫人心也好,善待功勳老臣也罷,乃至於忌憚其手中掌握的兵權……無論如何,隻要程咬金沒有光明正大的豎起反旗,李承乾就隻能對其優容有加、聽之任之。
當然,就算李承乾什麼道理都懂,可畢竟七情六欲全都不缺,麵對這樣對他這個皇帝毫無忠心、對帝國全無忠貞的臣子,豈能不憤滿惱火,恨不得除之而後快
內侍將碗快盤碟收走,奉上一壺香茶,房俊揮手將內侍全部斥退,執壺給李承乾斟了一杯茶,笑著說道:“皇帝乃九五之尊,富有四海、天下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子一怒、血流漂杵……這些話聽聽就好,哪個皇帝若是當真,距離身敗名裂家破人亡也就不遠了。”
當著皇帝的麵前說這樣的話語,的確是十分不客氣。
“君權天授”乃是華夏文化之根源,無論是誰都不能否認這一點,否則整個自漢以後由儒家編造的文化體係將徹底崩潰。在華夏文化當中,“君”便是“至高神”在人間的代表,即是“天子”,君主的意誌便是上天的旨意,無可違逆。
君臣父子,這是儒家的血脈,早已與天下黎庶融為一體。
當然,君主也不是可以任意妄為,因為“上天”隨時都在看著呢,一旦君主昏聵、倒行逆施,便會降下災禍以示警,這便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理論,用以約束君主之行為。
李承乾苦笑一聲,喝了口茶水,歎氣道:“自先帝金典冊封朕為太子的那一日起,朕便在諸多當世大儒、舉世名臣之教誨下勤學苦讀,不敢有一日懈怠,隻為不辜負父皇之殷望、不使蒼生黎庶墜入苦海。然而等到那天真正坐上了這個位置,卻發覺自己差得太遠,且不說什麼功蓋三皇、德超五帝之類的虛言,單隻是想要讓朝堂上這些文物大臣與朕共同進退,便難如登天。”
自他登基之日起,便有無數人公然反對,此後更是連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也豎起反旗、公然要將他這個“偽帝”推翻,“清本朔源”,“撥亂反正”。
當然,他並未奢望自己能夠德被天下、人人尊崇,有人反對乃是自然,即便是自己英明神武的父皇難道就能懾服天下人心
但那種麵對文物大臣之時既要平衡利益又要有所側重以便推進朝政的勾心鬥角,著實令他心力交瘁。
心裡一直憋著一股怨氣。
他為何這般憤滿於程咬金
正是因為他寧願麵對尉遲恭的數萬大軍明火執仗的前來一決生死,生死勝敗之間全憑本事,而不是像程咬金這般明明站在你這邊卻還要首鼠兩端、朝秦暮楚,不能予以信任,卻更不能將之當做敵人。
房俊笑著飲茶,他理解李承乾的心理。
說白了,就是“才不配位”……
李二陛下的目光是很準的,他看準了李承乾的才能不足以震懾群臣,極有可能導致權臣當道、皇權旁落,所以先是打算改立在文臣之中聲望極佳的李泰為儲,繼而又想將儲位交予政治天賦極佳的晉王李治。
當然,易儲之事乾涉太大、牽扯太多,動輒影響皇位傳承,兩相比較,取舍兩難,所以李二陛下一直猶豫不決。
房俊聞言寬慰道:“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一個人都有缺點,即便是聖人也一樣,誰又能生而知之、通曉宇宙呢做皇帝很難,金口禦言、口含天憲是絕對不可能的,有人不聽話,有人想造反,誰能奈何但做皇帝也很容易,隻要通曉為君之道即可。”
李承乾追問:“何謂‘為君之道’”
房俊放下茶杯,肅容道:“若是問一個學富五車的當世大儒,這個話題能夠洋洋灑灑寫下一部鴻篇巨著,從各方麵闡述這個主題,並且旁征博引用無數例子去左證自己的觀點。然而如此宏大而廣博的話題,其實可以簡單用兩個概括歸納:用人。”
李承乾愕然:“用人知人善任的道理,自幼諸位師傅便予以教誨,朕倒是也知道一些。”
正如房俊那句“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這就是知人善任的基礎,一旦所托非人,好事也能變成壞事。但如此便能做好一個皇帝
太簡單了吧……
房俊果然搖頭,失笑道:“屁的知人善任,那都是扯澹,王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帝、哀帝之時,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實乃治國之乾才;曹操武略斐然、治世之能臣……這一文一武能力卓著,陛下將他們任用於所擅長之領域,難道就天下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