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四維橫穿午門後麵的空地,來到右側門。
這裡上首位置是錦衣衛官員侯朝的朝房,下三間是翰林院翰林們的朝房,張四維拱著手,跟同僚們打著招呼,找座位坐下。
其餘內閣、六部、五軍府各有各的侯朝朝房。
卯時正,鐘聲響起,天蒙蒙亮。
大漢將軍在金水橋上,揮動長鞭,發出啪啪的清脆聲響。
聽到鞭響,大家從各自朝房裡出來,過金水橋,到達奉天門丹墀,大學士居北邊最前麵,眾學士僅次居中,餘者在南邊。
文官在左,武官在右,在禦道兩邊對向站立。
兩聲鐘響,大家肅然站立,不敢亂動。
負責糾察的禦史在旁監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擁擠或儀態不整的官員都會被記錄下來,聽候處理。
台階左右是鐘鼓司的樂隊,殿陛門楯間站列著大漢將軍,著全副鎧甲。
禦道左右及文武官員身後則各有錦衣衛校尉握刀站立。
樂隊奏樂,隆慶帝身穿朝服,坐著步輦到達禦門,走上丹墀,在禦座上坐下。錦衣衛力士撐五傘蓋、四團扇,從東西兩側登上丹墀,立於禦座後左右。
一身朝服的朱翊鈞,垂手站在在丹墀禦座下來一級的圍階上,
皇上和太子就位後,大漢將軍再次揮動長鞭,鞭響後,鴻臚寺官員開“唱”入班。
隨著唱聲,左右文武兩班齊頭並進步入禦道,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東上,行一拜三叩之禮,是為“大班”。
公侯、駙馬、伯自成“勳戚班”,居武官班前麵一點位置,同時行禮。
行禮完畢,開始早朝。
鴻臚寺官員先出班,對隆慶帝奏報入京謝恩、離京請辭的官員人數姓名。
這些人都是前一天在鴻臚寺報備好的。
皇上要召見的,早就安排入禁覲見了。
隆慶帝早朝都想罷工,自然不會安排入禁覲見,這副重擔又壓在朱翊鈞身上。
不過他一般都是在西苑召見這些進京述職和離京赴任的官員。
所以謝恩和請辭的官員,都是在庭下或午門之外遙行五拜三叩之禮,行禮之後便算完事了。
接下來應該是邊關奏報,今日沒有。
那些邊關奏報早就被隆慶帝下詔,直交督辦處處置即可。
接下來進入非常重要的環節,各官員自行奏事。
幾個月下來,滿朝文武都知道當今皇上是什麼樣的脾性,知道處理軍國大事在西苑,這裡隻是表麵工作,除了禮儀上的大事,真正的要事反倒不會在這裡啟奏。
張四維等兩位禮部官員奏完後,猛地咳嗽一聲。
這叫“打掃”,告訴其他同僚,我要啟奏了,你們先等著,不要撞車了。
張四維提起衣襟,走到禦前跪下,從懷裡掏出奏章,照著上麵念。
天色還未亮透,光線不是很好,要是眼睛不好的大臣啟奏,先得在家裡把奏章背熟了。
張四維的聲音洪亮,周圍的人都聽清楚了,徐階等閣老臉色微微一變。
在奏章裡,張四維強烈建議皇上完善東宮詹事府、以及左右春坊,選拔侍講,在文華殿裡給太子設經筵,講經義。
張四維念完後,把奏章遞給內侍,起身彎腰返回自己的站班位置。
早朝奏事,一般不會要皇上當場做決定的,收回去後批紅或留中。
隆慶帝遠遠地坐在禦座上,身子微微晃動,看樣子很有可能睡著了。反正糾察朝會紀律的禦史不會去找他的茬。
張四維遠遠地瞥了一眼太子,發現他不動聲色,靜靜地站在那裡,像座石像,雙目炯炯有神。
後麵又有幾位官員啟奏一些事情,禦史和鴻臚寺官員先後出班,上奏早朝期間官員失儀情況。
一切安好,大家都很守規矩。
站在旁邊的萬福提醒了一下,隆慶帝身子一抖,終於坐直,及時點了點頭。
接到提示的鴻臚寺官員又開始唱班,“奏事畢,鳴鞭駕興!”
然後隆慶帝和太子坐著步輦離開,等這兩位爺離開後,文武百官按順序退出禁內,各回衙門視事。
一萬匹曹泥馬在張四維心頭飛馳而過,高大胡子,你的附和,你的增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