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臣葉夢熊/龐尚鵬拜見太子殿下。”
“免禮,起身,請坐。祁言,給兩位先生上茶。”
“是。”
“謝殿下。”
等葉夢熊和龐尚鵬坐下,朱翊鈞開門見山:“惺庵先生,你的十段錦法和一條鞭法,統籌局東南辦的楊金水,列了一份詳細的條文呈給本殿,足足五萬字。
很好,很有魄力,很有想法。尤其你的出發點,有使於均平之中,曲寓存恤之意。這一點超出許多官員。
他們行除弊革新之舉,無非是頭痛醫痛,腳痛醫腳,舍本逐末。唯獨惺庵先生之法,是利國益民的根本之法。”
龐尚鵬施然應道:“謝殿下誇獎。”
“惺庵先生,現在鹽政是大問題,本殿查閱過本朝和前宋的相關資料,嗯,與兩位先生共同探討一下。”
葉夢熊和龐尚鵬連忙拱手道:“臣恭請請殿下指點。”
“據前宋《建炎以來係年要錄》記載,紹興二十七年,淮南產鹽高達三百八十萬石,預計每年鹽引在兩百萬引左右。
據宋史記載的數據推測,宋時人口男女老少應在六千萬左右,《宋史.通貨誌》有載,鹽引每張領鹽一百一十六斤,價六貫。
宋時一年出鹽兩萬四千萬斤,六千萬人口,每人每年吃鹽近四斤,合理。又得鹽稅一千兩百萬貫。”
龐尚鵬和葉夢熊聽得非常認真,心裡也十分震驚。
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太子殿下居然對前宋鹽稅這些枯燥的數字,熟記於心。
據說先皇也精於算計,司禮監盤賬算賬的本事,比戶部還要牛,難道是遺傳?
朱翊鈞繼續說道:“我大明每年產鹽多少?戶部架閣庫的文卷顯示,長蘆、兩淮、四川、解池、浙東、福建、廣東,全國產鹽在六億斤左右,合計兩百萬張鹽引,兩淮占一半。
而我朝鹽政行的是開中法,即民商輸糧食、布帛至九邊,換取鹽引。成化年間,直接以糧食至戶部、運司換鹽引。
隻是鹽引有利可圖,宗室、外戚、勳貴、內侍、百官們紛紛上奏討要鹽引,使得占窩嚴重,那些輸糧的民商有鹽引卻領不到鹽。
弘治年間,戶部尚書葉公改開中法為折色法,每張鹽引折銀三到五錢不等為鹽稅。”
說到這裡,朱翊鈞冷笑道:“每張鹽引折稅銀三到四錢,折合兩百文錢,與前宋每張鹽引鹽稅六貫錢相比,簡直是白送。真是損國利民的大好舉措啊。隻是這民,是哪些民,兩位先生,心裡有數吧。”
葉夢熊和龐尚鵬低著頭,喉結不停地抖動,隻敢含糊地應了一聲:“臣心裡有數。”
“我們再來看看鹽價,前宋鹽價不同年代是有波動,但太平時期通常在每斤五十文左右。我朝食鹽,有高有低,本殿叫人算過,平均在每斤五錢銀子,折合三百文錢。
也就是說我朝的鹽,到百姓們手裡,市價是前宋的六倍。但是交給國庫的鹽稅,卻隻有前宋的三十分之一。
這裡麵的錢,去了哪裡?
前宋鹽稅太重,占六成之多。我們不學,隻需征收十分之一,每張鹽引可得折銀九兩,全國兩百萬張鹽引,可得一千八百萬兩鹽稅銀子。
現在呢?
自弘治年間行折銀法,每年鹽稅銀子不過五六十萬兩,有時征到了一百多萬兩銀子,就有一堆的禦史諫官上奏,說什麼與民爭利,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