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修和張嗣修大為震驚,卻聽不懂是什麼意思。
張居正捋著胡須說道:“按照太子殿下的說話,如同相由心生,思想是一個人,一個群體所言所行的根源。對於名士,思想就是學術根基;對於官員,思想就是治政理念。
思想不正,理念不端,吏治再糾,也不過一時之策。隻有清本正源,才能長治久安。”
張敬修聽出意思來,“父親大人,難道太子殿下要廢程朱理學?”
“與時俱進,殿下此言說的極是。從董仲舒獨尊儒家,到東漢讖緯之說,再到前宋程朱理學,爾等讀過經書和注解,與前周孔子所言,相差甚遠。
太祖皇帝北驅胡虜,光複神州,以穩定恢複為首要,所以太祖皇帝選擇了程朱理學,以靜製動。現在大明千瘡百孔,危機四伏,需要革新除弊,那麼新從哪裡?
必須從新的思想中來!”
張居正看了一眼聽到暈暈乎乎的兩子,繼續說道:“你們現在不明白,沒關係,以後終究會明白的。你們記住一點,以後能做官的,靠得不再是程朱理學,而是陽明心學和李贄新學。”
張敬修和張嗣修心中一驚,開始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連忙拱手道:“兒子們知道了,一定牢記父親的教誨,用心學習。”
“好!”張居正欣慰地說道。
仆人在門外稟告道:“老爺,潘先生、曾先生、餘先生和王先生請到了。”
“好,快請!”
——
徐階府上,徐階雙目微閉,一臉的疲憊。
坐在旁邊的弟弟徐陟關切地說道:“兄長,你如此身心疲憊,不如早日引退了吧。”
徐階睜開雙眼,狠狠地看了徐陟一眼,隨即臉色一鬆,滿臉的身不由己,“子明啊,為兄早就想退,可惜退不得啊!”
坐在下首的趙錦開口道:“少湖公退不得。而今正是多事之秋,一退就可能是一潰千裡。高新鄭可是得勢不饒人的主。”
董傳策也附和道:“元樸說得沒錯。蔡國熙一案,都察院以及五寺、翰林院,數十位清流上疏,直指少湖公。
這些人背後,肯定有有高新鄭的指使,氣勢洶洶,所圖不菲啊。”
徐陟滿腹怨言道:“高新鄭想做什麼?把兄長拱倒了,他就能做首輔嗎?”
徐階捋著胡須說道:“他想做什麼?
太子殿下用入閣這顆胡蘿卜吊著他,肆意驅使。這次倒徐,高肅卿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麵,拱倒了老夫,不管能不能做首輔,他都能順勢補入內閣。
隻是啊,西苑那位,君心難測,現在連老夫都不知道他會如何處置。”
徐陟不解地說道:“如何處置?還不簡單,要不支持高新鄭,鬥倒兄長你,要不支持兄長,按下高新鄭。”
徐階看了他一眼,“你啊,在南京待久了,以後啊,還是少摻和政事,繼續去與太醫院的太醫們,一起收集醫方藥方,繼續完善你們搗鼓的《新驗簡便方》。”
徐陟一愣,“兄長,難道我說錯了嗎?”
“這世上,沒有非黑即白。當年倒查庚戌之變,殺了幾千顆腦袋,可晉黨還是留下了楊惟約、高肅卿、王學甫(王崇古)、霍堯封(霍冀)等一乾骨乾。
為何?黨爭不是意氣之爭。太子殿下最擅長於打一派拉一派,而今江南勢盛,晉黨、江西黨勢衰,楚黨、魯黨未起。殿下不會全力打壓我等。”
聽了徐階的話,徐陟更糊塗了,“不是還有胡汝貞為首的太子一黨嗎?他們如日中天,在朝堂四顧無敵啊!”
徐階雙手握住座椅扶手,“正是因為他們如日中天啊,如果把我等打壓下去,他們在朝中無製衡之勢,到時候器滿爾驕,威柄之操,幾於震主。殿下會放任此事發生嗎?”
室內沉寂了好一會,徐陟才緩緩地搖著頭感歎道:“看不懂啊,真看不懂啊。”
“看不懂才好,看懂了我們才麻煩了。”徐階接著說道,“其實啊,胡汝貞、張叔大等人,並不是太子的心腹,他們隻是跟老夫和高新鄭相比,與殿下更親近些。”
徐陟好奇地問道:“那誰是太子的心腹?”
徐階沒有出聲。
趙錦和董傳策對視一眼,也默然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