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衝張居正笑了笑。
張師傅,不是朕不想跟你談,這是天意。
朕身為天子,也要遵循天意啊。
看懂朱翊鈞眼神裡的意思,張居正一肚子的忐忑不安,卻隻能無可奈何與趙貞吉一起行禮告辭,由內侍領著離開了西苑。
走在前往南華門的路上,張居正心神不定地問道。
“孟靜兄,皇上原本要找你談什麼?”
“談我大明律法。自太祖皇帝編撰禦定《大明律》後,定下祖製,不得修改。”
張居正瞥了一眼趙貞吉。
避重就輕,這招我也會。不過大家都是老狐狸,就沒有必要揭穿。
張居正輕輕應了一聲,“祖製?”
真要是按照祖製,四位資政,還有自己這位內閣總理都得提請辭職,然後去太廟向太祖皇帝請罪。
趙貞吉也輕輕笑了笑。
兩百多年,太祖皇帝的祖製,已經沒有太多殺傷力了。何況現在的皇上,權柄威勢不輸太祖皇帝。
他說要改,就算太祖皇帝活轉過來,也隻能乾瞪眼。
趙貞吉繼續說道:“我大明太祖之律令,早創於吳元年,更定於洪武六年,整齊於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頒示天下。
日久而慮精,一代法始定,中外決獄,一準於三十年所頒。太祖皇帝製定的大明律,繼承了北齊以來的重罪十條,以及隋唐以來的八議。
編修三十年,《大明律誥》包括《大明律》七篇四百六十條,《欽定律誥》一百四十七條,還定下祖製,子孫世代不得修訂。
故而太祖皇帝後,曆朝主要是‘編例’,即將一些典型判例進行彙編,以判例作為定罪量刑依據。弘治十八年,編定《問刑條例》二百九十七條。
正德年間,增四十四條。
嘉靖年間,增二百五十八條。
弘治和嘉靖年間,朝廷編定《大明會典》,援引為行政法典。加上洪武年沿襲下來的律令,有二百八十五條。
繁浩如海,錯綜複雜,有的還互相抵觸,簡直就是一團亂麻。司法審判,無從援引。
皇上設律政院,請石麓公為首的律政大夫,重新編修《大明六律》,說是違背祖製,但大家還是一致支持。”
張居正說道:“前隋文帝時修《開皇律》,煬帝時修《大業律》。前唐高祖是修《武德律》,太宗時修《貞觀律》,高宗時修《永徽律》。”
兜圈子,扯閒篇,我也會。當年我還是江陵神童,博學強記。律法方麵的典故,我也讀過不少。
“大明一部《大明律》用了兩百年,早就該修了。與時俱進,方為良政。”
說到這裡,張居正不由地想到科試之事。
科試之事要不要與時俱進呢?
此前皇上跟自己談科試,可自己不想談。
現在自己想跟皇上談,他又不想談了。
這就麻煩了。
依著皇上的性子,不讓海瑞在江南鬨得天翻地覆,就不會罷休。
偏偏海瑞又是孤身一人敢殺一路的剛直執拗的性子。
一個不怕把天捅破,一個恨不得把天捅破,這對君臣雙劍合璧,江南能有安寧?
江南被捅破天了,還不得我這個內閣總理去擦屁股?
還有科試之事,到底怎麼改?
出了西苑南華門,趙貞吉要回都察院,張居正要回內閣,兩人的馬車在門口等著。
張居正遲疑一下,忍不住拉住趙貞吉。
“孟靜兄,你知道海剛峰去東南,身負什麼皇命?”
趙貞吉雙手一攤,“叔大兄,伱知道多少,我也知道多少。”
看到張居正一臉憂慮,他想了想說道:“叔大,楊金水、胡汝貞等人,都是從東南起家。而今上海等地工商大興,最近又成立了工商聯,皇上還破天荒地題詞、賜服,在西苑接見合畫。
連在一起,我們可以大致看出,皇上在江南,要做什麼了。”
張居正腦子叮的一聲,仿佛銅罄聲敲響。
“騰籠換鳥!”
趙貞吉意味深長地說道:“前漢高祖聽從劉敬之計,遷六國貴族以及豪強充關中。而後文帝、景帝、武帝等漢帝皆遷關東豪強,入關中守長陵、陽陵、茂陵。
此乃強本弱末之法,打著奉祖陵山園旗號,以強京師,外銷奸猾。
自嘉靖四十一年起,東南實屬皇上龍興之地,乃皇上之根本。想必皇上也要行強本弱末之法。”
張居正歎了一口氣,“猜測皇上的手法,估計是殺一批,流一批,再遷一批,進而騰籠換鳥,讓從龍之士,替守東南。
隻是看江南的通報和奏文,佛道刹觀、私印禁書,還有侵占田地,可能會讓江南官紳世家傷筋動骨。
但張某怎麼也看不出,事態會如何到了讓恩師有托孤之意?
看不透啊,看不透。”
趙貞吉心裡猜到了些,但他不好說出來,隻能勸慰道:“叔大,且看看,想必很快就水落石出了。”
張居正長歎一聲,無奈地拱拱手,與趙貞吉告辭,鑽進馬車裡,轉去內閣。
唉,攤上這麼一個皇上。
以前當他的老師,心累;現在做他的國相,更累。
西苑紫光閣,胡宗憲和譚綸很快被召來。
緊急的軍事事宜,朱翊鈞找他們兩位商議就迅速定下,胡宗憲奉詔回戎政府開始執行,需要內閣協助的,由兵部尚書譚綸回去協調。
緊急又重大的軍事事宜,除了他們兩位,朱翊鈞還會把戎政府五位都督,或都督同知、參謀局都事一並召集進西苑,開會商議。
“汝貞公,二華先生,坐。李春,你把緊急軍情念念。”
“遵旨。”司禮監秉筆太監兼管西文字房李春拿著幾份軍情文書念了起來,“朝鮮觀國政使司來報,朝鮮國王上書,請求入朝覲見皇上。”
朝鮮屬於剛剛平定,境內還有零星亂賊,處在扶上馬、送一程的“觀國政”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