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原本也不對這什麼合縱抱有任何希望,但是也難免心中哀歎。
但是最終還是那句話,早死與晚死,肯定選晚死,萬一呢?萬一就有轉機呢?
燕王喜當場拒絕,沒有人,從來沒有人,可以輕易占他的便宜!
任是使臣威逼利誘,燕王喜充耳不聞,直到使臣出言不遜,燕王喜也硬是忍下了殺心,沒把事情做絕,隻是亂棍打了出去。
趙悼襄王大怒,立刻派姚賈聯係齊國,燕國不願為合縱事業出力,未免燕國背後搗亂,攻燕,來不來?
齊王建還真不想出力,這個破聯盟的所有事,他都不想出力,攻燕得利最多的是趙國啊。
現在燕齊並不接壤,哪怕分了一些城池,終究也是守不住的。
但是在後勝和姚賈的勸說下,還是讓田單帶了五萬人意思意思,不過也專門交代了,出工不出力,架勢不對就撤。
這次可沒辦法借道大秦了,幸好齊趙兩國也接壤,繞了半圈去打燕國。
齊王建也要求此次出征,趙國要提供一半糧草,趙悼襄王也咬著牙同意了。
趙悼襄王自然知道燕王喜不可能那麼輕易同意,對於燕王喜,他自認還是有所了解的。
燕國這根刺兒一直紮在趙悼襄王心尖上,無論有事兒沒事兒,但凡心臟還在跳動,都能感受到一陣陣刺痛。
不報此仇,他簡直死不瞑目。
燕國無論如何也要打的,無論是從戰略上還是他個人心理,都必須打,趙國隻有滅了燕國,才是真正的高枕無憂,有那廣大生機。
他早就做好了戰爭的準備,去年一年沒有動兵已經是難得的休養生息,前年也隻是小打小鬨。
如今借助合縱之勢,名正言順,還能拉上齊國一起,裹挾諸國,這樣的好機會豈能不動手?
尤其是得知秦國派大軍去西邊討伐蠻夷去了,雖然不知道為了什麼這麼大張旗鼓,但是這是天大的好消息,好機會啊。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出兵!
趙悼襄王令武襄君樂乘率領十萬大軍,攻向燕國,另召李牧領精騎三萬協助攻燕!
龐煖去年就已經死了,他畢竟也年紀大了,世事看的分明,大秦必將一統天下,他終究不能報知遇之恩了。
鬱鬱而終。
烈丈夫生於世,恩怨分明。
恩之大,莫過於知遇之恩。
此再造之恩,不能報之,大憾也。
他已經儘力了。
趙齊聯軍,壹拾捌萬人,浩浩蕩蕩殺向燕國,然後又被堵在了武遂這個老地方。
在燕王喜將趙國使者亂棍打出的時候,燕王喜就非常清楚,又要開戰了。
燕王喜不會給的,隻要給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終究到自己忍無可忍,可那時候,此消彼長,如何是好?
主要是,不給,趙國也沒轍。
這兩年燕王喜可是痛定思痛,又一次把武遂和燕長城再加建修築,他也知道和趙國的紛爭是不會停休的,也早已做好戰爭的準備。
起兵十五萬,令雁春君鎮守易水兩岸武遂武陽兩城,已經做好了應對趙軍來攻的準備。
麵對武遂這座堅城,雖然這次燕王喜沒有親征,派的是雁春君,但是樂乘也沒好辦法。
至於田單,笑話,他可不會為了趙國拚齊國的力量。
田單最多出出主意,攻城是一個人也不會派的。
壯壯聲勢就行了,還真能為你們拚命了?你敢逼我,那現在咱們就先乾一場。
樂乘當然不敢在現在這種情況和齊軍打起來,隻能捏著鼻子認了,壯壯聲勢就壯壯聲勢吧,總比沒有強,畢竟多出五萬人呢。
雁春君倒是一直派出使者在勸樂乘撤兵,他是真不想打,燕國的初春,依舊是寒風凜冽,士卒作戰意願低下,戰鬥力實在堪憂。
關鍵時刻,還是李牧。
常言道,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
自前年攻燕被阻於堅城,李牧深知與燕國之戰絕不會如此輕易罷休,日後必然還有大戰。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
做好準備,機會來的時候才不會措手不及,功勞自然也是唾手可得。
這兩年李牧派出心腹精騎,以及商隊,將燕國武遂武陽,淶水易水上下全部摸了個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