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大魏有很多高姓大閥,雖然自科舉之後,世家門第有所衰落,不再像之前那樣牢牢把持著朝政,但對於地方的影響力,是連地方官府都比不上的。
而要談到大魏的世家,清河崔氏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一個姓。
清河是一片富庶的原野,雖然地處河北,但比起其他地方少了些壯闊,多了些明秀雅致的氣息。巡視地方的隊伍到達清河之後,騎著踏雪的顧懷走過城門,便看到了道路兩旁連綿開去高低有致,白牆黑瓦的民宅,即使是冬天,也還能看見濟水上的風車靜美地轉著。
青池石橋,溪河長堤,不像是在北方,反而更有些幽靜的南方風景。
而對於清河的崔氏,顧懷這一路也從隨行官員的口中了解了很多。
崔氏是地方大族,但不是到了魏朝才變成門閥的,嚴格來說,自從兩晉開始,他們家就有人在做官了,一直到魏朝,幾乎每一代都有人在朝中為官,從未間斷。
剛聽到這兒的顧懷還有些沒反應過來,可片刻後心算了算,才突然發現兩晉離魏朝已經有了八百餘年,這也就意味著這八百年來無論世道變成什麼樣,王朝變遷滄海桑田,清河崔氏一直沒有斷掉他們的傳承,一直擁有著不低的地位。
這是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數字,八百年前崔氏便在清河紮根,這麼多年下來,他們到底有多麼深厚的底蘊?
顧懷問出了這個問題,然後便有官員回答道,良田萬頃,家財無數,還不是最重要的,這些高姓大閥之所以能延綿長久,是因為他們極重視教育。
他們把教化傳承看得最重,將家訓奉為至理,八百年下來,不知道出了多少名士,南北朝他們保住了門第,隋唐時他們適應了科舉,到了唐末藩鎮割據,魏朝統一天下,他們依然會派出家中子弟做官,然後靜靜地待在清河看著世道變遷。
而且崔氏還出過幾任皇後,其中中央與地方世家的博弈暫且不論,單說根係蔓延到這種程度的龐然大物都還沒被朝廷清洗,可見崔氏有多會明哲保身。
如今的清河,各級官員幾乎都與崔氏有斷不開的聯係,一些官職甚至就是由崔氏子弟擔任,但也沒傳出來什麼壓榨百姓為非作歹的消息,反而頗有教化鄉裡治理有方的名聲,就算是遼人南侵,河北北端的百姓都跑光了,清河也是受到影響最小的地方之一。
也難怪之前那位鄭功會說出那樣的話了,以為顧懷早就把主意打到了清河崔氏,隻要能有這種地方大族鼎力相助,政令推行之類的便再無阻礙,而要是顧懷的幕府能有崔氏子弟擔任官吏,那麼這個匆匆搭建的府衙對河北的掌控力也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但顧懷一開始定下行程確實隻是因為順路,所以當他來到清河時,依舊沒有想好該用什麼樣的姿態上門拜訪。
他唯一一次與這種世家打交道,還是在江南,馬踏臨安之後,清算那些與白蓮教有過勾結的地方大族,如今是要請彆人幫忙,自然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可想來想去,自己身上好像也沒什麼東西可以打動這種傳家近千年的門閥。
懷著這樣的煩惱,一月十九,他和幾十位隨同的官員一起進入了清河。
......
其實清河除了崔氏,還有其他幾個大姓,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那幾個姓其實都算是崔氏的分家。
世間的事一旦過了特定的時間,就很少會有人去追究過往,清河諸姓中哪怕底蘊最為薄弱的鐘姓,也綿延了幾百年,甚至遠長於大魏的國祚,一代又一代的人死去,當初清河崔氏做過的那些事情,早就隨著時光淹沒在塵埃裡,除了去崔氏祠堂旁邊的藏書樓裡查看每一任崔氏家主的手書,或許已經很難一窺曆史的真相了。
平日裡除了鐘姓,其餘幾姓的家族成員都居住在城外的莊園裡,而就在顧懷的行轅大張旗鼓地進入清河時,鐘姓的家主也匆匆走上一駕馬車,然後輕聲囑咐道:
“去城外。”
一路顛簸,鐘姓家主一直都皺緊眉頭思考著什麼,一直到馬車停在一處莊園外,他才驚醒過來,然後快步隨著仆從走進了有些暗的祠堂。
其餘幾姓的家主果然也已經到了,坐在最上首的便是崔氏如今的老太公,須發皆白,看起來是個溫和慈祥的老人,但所有人都知道,這位老太公當年還在大魏內閣的時候,卻是出了名的城府極深老謀深算,告老之後,他的二兒子又做到了吏部侍郎,如今已經辭官,還在朝堂上做官的已經是崔老太公的第三代長孫,如今在大理寺任職。
其實不僅是崔氏,清河的幾個大姓,都有家中子弟在朝中為官,平日裡未曾表現出來,卻都以那一代的崔氏長子為首,隱隱抱團形成一股極為可怕的政治力量,而在做官之外,士農工商各個階層也都有涉及,這種種舉措都是為了確保家族的延續,而事實證明清河諸姓在這一點上做得也都極好。
所以類似眼前這種諸姓家主齊聚的議事,已經很多年沒有出現過了。
在鐘姓家主走入祠堂的時候,六個座位上的皓首老人幾乎同時看了過來,他們的動作很慢也很遲鈍,倒並不是輕視清河諸姓中最薄弱的鐘姓,而是因為他們實在太過蒼老,老得幾乎都快動不了了。
很快有下人送上燙好的毛巾,鐘姓家主將它覆在臉上,感受著那份灼熱慢慢清除掉疲憊,其餘老人都沉默地等待著,仿佛這是一個必要的儀式,片刻之後,他取下毛巾快速地洗手、潔麵,恭恭敬敬地去祖宗牌位前上了香,然後才坐到椅子上,像其他人那樣隱入了黑暗裡。
“他進了清河,”鐘姓家主是這些老人中最年輕的一個,所以由他打破了沉默,“我還沒有來得及見他一麵。”
一位老人說道:“而且關於他的事情傳得已經夠多了,見不見都一樣。”
又有老人問道:“他代表著那位,那位是什麼態度?”
既然是延綿近千年的世家,對皇權還是會有一定的敬畏,所以這個老人隻是很籠統地用“那位”代指剛剛登基的天子,一旁的崔老太公終於開口道:
“這裡是祠堂,說話不用遮掩。”
老人點點頭:“那麼,那位是否知道我們與遼人之間的那些事情?這次他來,到底有沒有其他意思?”
“不要用這種犯了錯之後惶恐不安的語氣,我們做錯過的決定或許很多,但不包括這一次,”崔老太公說,“沒有人能預料到京城發生的那些事情,也沒有人能預料到遼國南侵會變成這樣虎頭蛇尾的事情,上一次清河崔氏選擇依附魏朝,換來百年安穩光景,那麼這一次依舊有必要再賭一次遼人是不是需要有人幫忙管理漢地,畢竟他們不可能把漢人全殺光。”
老人們沉默著點頭。
“而且如果我沒猜錯,新帝的態度也許還不如他的態度重要,”崔老太公繼續說道,“因為他現在就在河北,就在清河。”
祠堂裡安靜下來,幾位老人都沒有對這番話表示出質疑,這代表著他們知道很多事,知道那位天子與顧懷的關係,知道顧懷的行事風格,知道顧懷想做什麼,或者可能會做什麼。
“或許我們可以表現出足夠的誠意,”有老人說,“他想經略河北的態度表達得足夠明確,這一次來清河,不管有沒有其他意思,但至少我們也可以主動加入這個過程,而與遼人的聯係也不必斷掉。”
“兩頭下注?”崔老太公輕輕笑了一聲,“我見過、聽過很多世家都這麼做,以為旱澇保收,贏不了太多的同時也不會輸,可他們最後的下場,往往就是連祖宗的靈牌都落到地上被踩了個稀巴爛。”
他說:“你年輕時我就覺得你蠢,本以為老了怎麼也能好上一點,可沒想到還是這麼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