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林染顏的工作能力很強。
有了兩個前影視公司的員工協助,她當天就做出了一份詳細的報告放在池徹麵前。
「羅總的預算稍顯保守了一點,片酬這些支出都是簡單可控的,但拍攝階段的費用應該儘量放寬,在這個階段不可控的預算也是最多的。」
對林染顏質疑自己辛苦做出的預算,羅婷婷有些不服。
可是聽到她稱呼自己羅總,女孩又忍不住偷著樂。
池徹是老板,她也是老板···好像也沒問題?
他們可是兄弟啊!
「還有!另一個問題是,我們之前做預算隻考慮到了電影的製作成本,更重要的宣發部分完全沒有考慮。」
池徹愣了一下,跟羅婷婷麵麵相他們還真沒考慮過宣發。
包括王濤也沒提過,他隻是個菜鳥導演,壓根沒拍過院線大片,根本考慮不到太多宣發的情況。
儘管林染顏之前不熟悉影視圈,但她還是迅速抓住了重點。
遂光要自己製作電影發行,那麽就不能完全不考慮宣傳。
那個世界裡《瘋狂的石頭》完全沒有任何宣發,硬是憑口碑在盜版滿天飛的年代乾出來2000多萬票房,放如今這個背景想完全純靠口碑殺出來基本不可能。
彆的不說,你一分宣發錢都不花,人家院線也不願意給你排片。
院線分帳是從票房裡按比例收,你前期不狠狠的宣傳,院線怎麽敢大張旗鼓的排片呢?
這也是如今電影市場的一個縮影。
一億拍攝成本的電影,可能會乾出1.5億的宣發成本。
而鋪天蓋地的宣發之下,爛片都能收割一波韭菜,這種現象內娛已經見怪不怪了。
經常有爛片在上映之前瘋狂營銷熱度,最後觀眾買票看了一坨屎。
罵就罵吧,反正票已經買了。
挨罵的是明星演員,投資方才不管那麽多,割了韭菜就跑路。
即使反覆被爛片收割,觀眾依舊會為喜歡的演員買單。
甚至在幸存者心理之下,如果能看到一部質量還過得去的電影,觀眾反而還會覺得貌似沒虧。
比如前段時間翻拍自國外作品的《麻辣滾燙》。
這電影靠著各種場外宣傳熱搜換來票房火爆,質量也還算過得去,但也就僅僅是過得去的水準。
不少人因為主演在戲外的勵誌瘦身而感動,感覺電影都好像變得很好看一樣,原本隻夠6分的電影,因為主演的情懷加成能給到8分。
你罵電影難看,粉絲告訴你去看看主演的微博有多麽勵誌。
你說不如原版更好看,粉絲就讓你看看主演有多麽勵誌。
反正問就是主演很勵誌··至於電影本身的質量,那很重要嗎?
這就是營銷的成功案例。
池徹由於經驗不足,一開始甚至完全沒考慮過宣發的問題,準備先把片子拍出來簡單宣傳一下就聯係院線準備上映,
但這種結果就是,大概率會淹死在同期其它電影鋪天蓋地的宣傳當中。
「還有,原本按照池總的打算是不邀請任何明星參演,這一點並不好,至少也要幾位有認知度的演員才行。」
「純靠新人和影片質量,是不可能獲得太高票房的。」
「或許事後觀眾會發現影片質量不錯,口碑可能會很好,但口碑好有什麽用呢?商業電影是靠票房說話!」
「口碑受益的是導演和演員,我們作為發行方口碑沒有任何作用。」
「電影票房的黃金期永遠是上映後的半個月甚至一周之內,隻有這段時間票房過硬才可能讓院線儘量延長排片,不然等你口碑慢慢積累電影都下線了。」
「所以,要讓觀眾在影片上映之初就買帳,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就是邀請有知名度的演員加盟,並且前期給與宣發曝光。」
林染顏的話振聾發,池徹突然發現自己走進了誤區。
誠然那個地球有很多小成本爆款電影,但也有更多高質量高口碑電影直接淹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