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原因呢?】
【憑心而論,雖然黑格爾說的話過於極端,但是古代中國的曆史中,隱約的有著某種規律。】
【中國曆代王朝的衰落總逃不過4個現象,土地兼並導致貧富不均,氣候變化導致農業減產,外族入侵導致統治崩潰,特權階層腐化導致行政低效。】
【這4個現象交相輝映,宛若王朝揮之不去的夢魘。不管多少改革家嘔心瀝血,卻都逃不過這相同原因導致的死亡。】
《王朝滅亡最核心的原因是土地兼並》
《皇帝的能力一代不如一代,衰落是必然的》
《財富過度集中,最後就會被推翻重建,財富不一定是錢,也可以是土地,是生存的所需》
《氣候變化隻是導火索,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不可調和是根本原因》
《農業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也是命脈》
《儒家文化不是根本原因嗎?》
《最主要的應該是土地集中在小部分人手中把,在農耕社會土地是最重要的資源》
《儒家文化決定的》
《了解曆史,剖析曆史,通過經驗避免不正確的事再次發生,才是學習曆史的意義》
嬴政:朕的大秦目前還沒有出現這四種現象,倒是可以提前製定一些政策預防一下,免得步入後塵。
劉徹:後世人對儒家的惡意這麼大嗎?可儒家確實好用啊!可以用來穩定局勢和人心。
李世民:不知道朕的大唐滅亡是不是這四個原因導致的。
趙構:北宋確實是被外族消滅的,而且看樣子朕的南宋最終也被元朝取代了。可這事也不好解決,朕又打不過那些金人,朕能怎麼辦。反正距離南宋滅亡還長著呢,倒是不用操心,就算是操心也是後人操心的事。
儒生:這後世人怎麼回事,到底是有多不待見我們儒家,這都罵了多少次了,各個王朝能夠延續一兩百年,還不是多虧了我們儒家嗎?要沒要我們儒家幫忙,天下怎麼可能穩定。
崇禎:哎!王朝滅亡的四個現象,朕的大明全都有,這可讓朕如何是好,也不知道後世人有沒有什麼解決辦法。
各朝地主階級:王朝滅亡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又不是我們乾的,明明就是當朝皇帝昏庸丟了江山,和我們又不相乾。
【在這四大周期率中,最為核心的就是土地兼並。】
【土地兼並導致富者田園阡陌,貧者無立足之地,農民沒飯吃隻能造反。漢朝末期的黃巾起義,唐朝後期的黃巢起義,北宋末期的方臘起義,元朝末年的朱元璋,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張獻忠,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
曹操:要是沒有黃巾起義,哪裡有我如今的權勢。
東漢末年百姓:後世人說的很對,我們也不想造反,可沒有飯吃,不造反隻能等死,我們也沒有辦法。
李世民:是這個黃巢推翻了大唐統治嗎?想當初朕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大唐,沒成想有朝一日朕的大唐也會被人推翻。
還沒開始造反的黃巢看著自己是大唐的掘墓人,一下子陷入了深思。
他雖然早就對朝堂不滿,但還沒有造反的想法。
如今看來,倒是可以開始準備行動。
既然後世人都知道他的名字,那想必他帶領的農民起義取得了成功,順利推翻了大唐。
宋徽宗趙佶:方臘?感覺名字有點熟悉。
蔡京:陛下,前段時間上奏的造反頭子就是他。
方臘:沒想到我也曆史留名了,還真是不錯。記得之前北宋過後就是南宋,應該是起義失敗了,那還造不造反了,算了,先不想這些,還是趕緊逃命重要,估計這會皇帝要捉拿我。
忽必烈:朕建立的大元就是被這個朱元璋推翻的吧!
朱元璋:後世人分析得很有道理,要不是土地兼並,咱一家活不下去,也不會想著造反。
崇禎:李自成,張獻忠。能被後世人知道名字,想來這兩人鬨出的動靜應該很大,要是現在找到他們處死,不知道會不會讓現在的局勢好一點。
李自成:好消息是我出名了,壞消息是皇帝肯定不會放過我,現在逃跑應該來得及。
張獻忠:沒想到我也能有史書留名的那一天,即便是死也值得了,也不枉白活一輩子。
乾隆:這天平天國又是個什麼東西,怎麼聽著像是洋人那玩意。
【每一個王朝到了後期都會麵臨土地兼並,無法解決農民沒地可種。因為政府的財政及其依賴於農民的稅收,中央沒了稅收來源,財政就會出現問題,從而導致統治力下降,軍閥割據和外族入侵的現象也就相繼出現。】
【唐朝與明朝都是農民起義、軍閥割據以及外族入侵,三重打擊下走向滅亡的。農民聚眾揭竿而起,推翻統治,建立新的王朝後,卻又進入了新一輪的輪回,又是土地兼並,農民起義,新王朝建立。】
【因為戰爭消滅大量人口,荒地較多,所以新王朝鼓勵農工修養生息,經濟繁榮。最後又是土地兼並,農民起義循環往複,每一個王朝的建立者雖然在初期尚能打擊土地兼並維持農民的權益,但是久而久之,隨著政權能力的下降和新一代官商階層的形成,以前的輪回又會再次上演。】
《有些農民是被逼破產而賣地,而不是為了打工主動破產》
《土地兼並的本質是財富兼並,這個問題貌似永遠也無法解決》
《土地兼並是封建王朝的死結,永遠也解不開》
《很多有識之士也都意識到土地問題,可想要改革卻無從下手,最終隻能以失敗落幕》
《大明才叫慘,什麼天災人禍全都遇上了,最後讓大清撿了漏》
《平衡是萬事萬物存在的根基,打破平衡就得重建》
《土地平分,承租製,不準許私人買賣,有效杜絕兼並。不讓赤貧發生,不讓財富永有,社會才能和諧發展》
《王莽廢除土地私有製,實行土地國有製,私人不得買賣,這項政策雖然好,但改革阻力太大,最終還是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