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一想到前不久剛剛編纂好的《王禎農書》就有些頭疼,看來要等雜交水稻研究出一些成果添加進去之後,《王禎農書》才能出版。
要不然沒有雜交水稻的研究成果,《王禎農書》多少有些名不副實。
大明。
崇禎看到後世的水稻畝產量高達1500公斤,一整個大震驚的表情。
他們明朝的水稻畝產量才不過100公斤出頭,後世的畝產量整整是他們大明朝的15倍。
這讓他對後世的農業發展極為羨慕,明明不到400年時間,怎麼糧食畝產量相差如此懸殊呢!
看到後世的糧食畝產量如此逆天,他雙眼嫉妒得發紅,恨不得把袁隆平弄來大明幫他也提高一下大明的糧食畝產量。
自從他登基以來,就沒有過一天好日子。
不是今天這裡大旱,就是明天那裡大旱,天下百姓餓死的不計其數。
他每次看到這樣慘絕人寰的奏章,他就狠自己沒用,不能讓天下百姓吃飽飯。
要是他們大明的糧食畝產量也有那麼逆天,哪怕是後世的一半,他的大明也不會到如今的局麵,天下百姓也就不會造反了。
他知道必須改變這個局麵,要不然大明將和曆史記錄的一樣,在崇禎十七年滅亡。
可如今這個局麵讓他怎麼改變?他一點頭緒都沒有。
突然之間,他想起一個人,說不定能對目前糜爛的局勢有所幫助。
此人就是禮部尚書徐光啟。
他記得徐光啟是農學方麵的大家,編著有《農政全書》。
說不定徐光啟可以從袁隆平的事跡中找到讓大明糧食畝產量提高的辦法。
雖然他也知道此事難度極大,但他也沒有辦法,隻能死馬當活馬醫,讓徐光啟試一試看看能不能辦到。
徐光啟看向天幕的目光中是既震驚又羨慕。
他對農業知識的了解在大明是數一數二的,正因為他這方麵是專業的,所以才非常清楚糧食畝產量1500公斤有多麼恐怖,這是他想都不敢想的畝產量。
沒想到居然被400年後的一個後世人做到了,他心中除了佩服得五體投地就是對袁隆平的敬仰。
一看到後世糧食畝產量高達1500公斤,再一想到如今大明天下乾旱導致的百姓餓殍遍野,他就深感痛心。
要是他們大明也能有這麼高產的糧食畝產量,那他們大明何至於到如此糜爛的境地。
天下百姓流離失所,戰亂四起,不就是因為天下大旱導致糧食減產養不活百姓引起的嗎?
要是他們大明有足夠的糧食,大明江山也就不會岌岌可危。
他也不是沒有想過按照袁隆平雜交水稻的辦法研究出高產的糧食,可他無奈的搖了搖頭。
袁隆平花費了近20年的時間才得以在全國推廣雜交水稻,那麼他們大明想要做到這一步又要花費多長時間呢?
50年?還是100年?
可偏偏他們大明最缺的就是時間。
他記得很清楚,大明在崇禎十七年滅亡,現在研究雜交水稻根本就來不及。
就在這時,府裡的一個仆人過來傳話。
“老爺,皇宮裡來人,說是陛下要見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