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好在曆史軌跡已經改變,安祿山和楊國忠早已被他打入大牢,他也已經派人去抓捕史思明,安史之亂再也不會發生。
因此,他的愛妃也不會遭遇馬嵬兵變,他將永遠和愛妃在一起。
“馬嵬兵變後,時為太子的李亨在靈武稱帝,以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收複失地。”
“安史叛軍發生內亂,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所殺,乾元二年史思明殺安慶緒,自稱大燕皇帝,並再次攻下洛陽,之後同樣被他的兒子史朝義所殺,唐朝軍隊則接連收複了長安和洛陽。”
“寶應元年十月,唐代宗繼位,啟用唐將仆固懷恩為朔方節度使、河北副元帥,統兵進軍洛陽,接連擊敗史朝義。”
“廣德元年敗退後的史朝義想向北去奚和契丹,但被唐軍追到,最終自縊而死,曆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至此結束。”
“安史之亂曆時七年多,唐朝的社會生產力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極大的影響了民眾的生活,安史之亂打破了唐王朝的統一局麵,成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藩鎮割據勢力在戰亂中越來越強大,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
李世民的臉色頗為難看,雖然安史之亂不是發生在他的時代,可他作為大唐的太宗皇帝,同樣感受到了深深的恥辱。
安史之亂,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
他怎麼也想象不到居然就是這四個敗類造成大唐境內七年戰亂,讓大唐盛世急轉直下。
要是什麼梟雄人物,他心裡還好受點。
可這四個敗類都是什麼垃圾貨色,安慶緒先殺了老子安祿山,接著史思明殺了安慶緒,然後史朝義殺了老子史思明。
可偏偏就是這些大逆不道的敗類,硬生生禍害了大唐七年,徹底把大唐盛世禍害沒了。
這一刻,他真切的感受到李隆基晚年有多麼昏聵,居然連這四個人渣都收拾不了,還把大唐盛世葬送進去了。
這時候連他都想讓李隆基早點死,免得把他留下來的盛世大唐禍害得不成樣子。
李世民:李隆基,這個皇帝你能乾就乾,不能乾就早點讓位。
李隆基:隆基謹記太宗皇祖父的教誨,請皇祖父放心,隆基必不會讓安史之亂的慘劇重現大唐。
李隆基臉上多少有些掛不住,太宗當著全天下臣民的麵批評他,讓他麵子有些過意不去。
可他知道,這都是他自己的過錯造成的,太宗的批評教育也沒錯。
不過這一次,既然知道了原先的曆史,那麼他絕不可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隻要把造成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除掉,沒有了安祿山、史思明、楊國忠的威脅,那麼大唐的危機可以祛除大半,剩下的需要他慢慢根治。
他還注意到一點,主播說過藩鎮割據勢力在戰亂中越來越強大,這一點讓他憂心忡忡。
安祿山和史思明之所以在大唐掀起驚濤駭浪,就是因為他們作為節度使,手中的權力太大,已經形成了藩鎮割據勢力。
在安史之亂過後,大唐全國各地的藩鎮割據勢力越來越強大,嚴重威脅中央朝廷的統治。
趁著現在藩鎮割據勢力還沒有做大,一切還來得及,還在他的掌握之中。
他已經暗下決心,要儘快解決節度使權力過大的問題,以免尾大不掉威脅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