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降則撫之,叛則討之,這個策略是不錯,的確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軍力損失。但怎麼能廢除禦史監軍製度呢,廢除了這個製度確實可以充分發揮將領的才能,但也容易造成將領沒有人監督,從而導致將領擁兵自重,進而危害大唐的江山社稷。
他似乎已經想象到節度使沒人監督,從而越做越大,最後到不可控的地步。
開元盛世之後的安史之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節度使權力太大,進而成為擁兵自重的軍閥。
他不知道節度使做大和武則天廢除禦史監軍製度有沒有關係,但想必不管是武則天,還是李隆基,在看過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後,肯定會對這方麵有所行動,抑製軍事將領的權力過大問題。
“武則天對突厥的態度表現出了以安撫為主的策略,並在關鍵時刻重用名臣良將。”
“武則天采取了靈活的政策,根據情況決定是采取撫慰還是討伐的策略。”
“武則天並沒有一味地用武力解決問題,而是尋求和平解決的途徑。”
“武則天的策略和軍事部署最終使得突厥在她的統治下漸漸退卻,終止了對唐朝北方的侵擾。”
“武則天利用吐蕃(bo)君臣矛盾,承認吐蕃占據青海的事實,以換取吐蕃放棄西域。”
“之後吐蕃讚普掌握實權,與武則天議和,大唐與吐蕃的關係得以緩和。”
“唐高宗李治時期吐蕃入侵並占領了西域的安西四鎮,李治兩次派遣大軍試圖收複四鎮,但都以失敗告終。”
“692年,西州都督唐休璟上書請求武則天收複安西四鎮,武則天立即批準,並派遣大軍擊敗吐蕃,成功收複西域安西四鎮。”
“武則天收複安西四鎮和設置北庭大都護府,維護了國家主權和版圖完整,重新暢通了中原通往中亞的絲綢之路,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武則天時期的大唐百姓對女皇在軍事方麵的策略感到非常滿意,沒有讓老百姓傷筋動骨的去打仗。
大唐主要麵對兩個外敵,突厥和吐蕃,這也是大唐多年來一直存在的外患。
他們老百姓最擔心的,就是當朝皇帝絲毫不顧及他們的死活,動不動就打仗。
一旦打仗,必然勞民傷財,受傷的還是他們老百姓。
來個一兩次還可以,打仗次數多了,他們也吃不消。
好在他們的女皇陛下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好,沒有動不動就打仗。
最終采取各種策略,成功解決了突厥和吐蕃的侵擾問題,維護了大唐邊境的安定。
李治:媚娘做得不錯,把朕丟失的西域成功收複了。
當初吐蕃出兵占領西域的安西四鎮,他一怒之下發兵收複西域,可最終無可奈何的失敗而歸。
而且還是接連發兵兩次,可依舊沒有收複西域,這是他心中一直存在的遺憾。
現在得知媚娘成功收複西域的安西四鎮,他總算是可以鬆一口氣。
“武則天在外交方麵的政策思路靈活,根據形勢變化做出及時的調整,為唐朝創造了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武則天時期的對外活動深入而廣泛,對外政策根據當時的形勢進行調整,使得唐朝能夠延續貞觀之治的局麵,並且為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武則天逐漸停止了自太宗、高宗以來的大規模對外軍事用兵。”
“根據當時的形勢做出及時的決策,保證唐朝的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
“停止對朝鮮半島和日本的用兵,將注意力轉向恢複國內穩定和邊疆的鞏固。”
“武則天在周邊地區貫徹羈縻(jii)體製,以建立新的國際秩序。”
“她在東北亞和中亞構建起以唐朝為主導的羈縻體製,這種體製由內及外,以羈縻府州控製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東亞國際秩序。”
“武則天加強與周邊地區的交流,而對其他遠離的地區持消極態度。”
“對波斯和大食的關係采取了兩麵策略,一方麵幫助波斯複國,另一方麵保持與大食的友好關係。”
“與朝鮮和日本的關係較為積極,保持了穩定的聯係。”
“武則天的對外政策注重穩定和統一,一方麵通過停止對外軍事用兵和建立羈縻體製,注重維護周邊地區的穩定,另一方麵對其他地區並不主動尋求聯係。”
武則天時期的對外政策從進攻轉向防禦,各朝古人看法不一。
一些人認為這項舉措很好,可以減輕老百姓的負擔,不用因為大規模對外用兵而造成勞民傷財。
但各個朝代也有一些人認為,武則天保守的對外政策喪失了大唐的尊嚴。
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有萬王之王的稱號,大唐之所以受到四海八荒的臣服,全是靠李世民一兵一卒打出來的威嚴。
徹底把周邊國家打怕了,所以其他國家才對大唐畏之如虎。
可現如今武則天主動收縮軍事力量,大唐的威嚴也會跟著收縮。
長此以往,周邊國家不會再尊敬大唐,而那個萬國來朝的大唐也必然會成為曆史。
當然了,各朝的老百姓都是站在武則天這邊。
畢竟從他們老百姓的角度出發,他們隻想安居樂業,一點也不想打仗。
武則天也知道對外政策的調整必然會引得一部分臣民不滿意,但她絲毫不在意。
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唐江山長治久安,為了老百姓安居樂業。
相比於大規模對外用兵維持大唐的顏麵,她更關心大唐實際上得到的利益。
隻要可以保證唐朝的利益最大化,損失最小化,她不在意那些虛的。
事實證明,她及時調整對外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她奪取大唐江山登基稱帝,原本國內的局勢就不穩定,要是再沿用太宗、高宗時期的大規模對外用兵政策,恐怕她剛剛建立的新政權就要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