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合院曾經在五道口一帶,大抵也輝煌過。
如今榮光早已不在,房屋木料遭蟲蝕嚴重,接地處生滿黴斑。
院子裡毫無章法地,搭蓋起十來個小廚房。
地上坑坑窪窪,石料損毀嚴重,入眼的幾間廂房外,各有一灘汙水,裡麵黃的黑的,不堪入目。
當農村的化糞池使。
不是自個的房子,就這樣糟蹋?
“喂,乾嘛的?”
有人發現這一老一少,聽聞動靜,其他屋內又走出幾人,皆帶著一股審視。
呦嗬!
這白嫖客,還挺理直氣壯!
嗯,如果按許大爺的說法,這些人全是白嫖。
這座四合院,屬私有性質,且沒有對外出租。
見怪不怪。
這不大批知青返城嘛,許多人一時找不到地方住。
你說他們原本的家?
這麼些年,家裡不得添點人丁?
人口一添,就得另想法子。
這年頭城鎮居民,多半居住空間,有限得緊。
越是大城市,越是如此。
“噢,沒事,就看看。”
李建昆笑著搭話,不好跟他們搞僵。
倘若此處確為私宅,那麼接下來,少不了要跟他們打交道。
“甭看了,告你吧,廁所都沒空,一人都擠不進!”
你就算騰間房出來,我也不住啊。
第(2/3)頁
第(3/3)頁
真是的,無論怎樣,既然住在這裡,就算為自身著想,也得把衛生搞好呀。
皆是一幫小年輕。
暫未發現女同誌。
“哎。”旁邊,許大爺長歎口氣。
本以為自家過去日子恓惶,跟這些孩子一比,那都算幸福,高低有個窩。
這一歎,歎得李建昆也特感慨。
城市住房問題,隨著人口日益增多,形勢越發嚴峻。
否則也不會提出房改。
要知道,國家剛建立那會,咱們麵對的是怎樣一個爛攤子,北平還在,已是萬幸。
大量房屋損毀於戰火,存餘極其有限,不少人流離失所。
50年代,為使人人都住得起房,不得不啟動房屋公有化,建立房地產公司,集體管控房屋,抑製租金。
饒是現在,在京城租房也是真便宜。
大抵就是人均每月塊把錢。
誰都消費得起。
京城這年頭,有相當一部分家庭,都是租房住。
但如今的問題是:
公有房總量的增加,遠不及人口成倍增長,房地產公司已經沒有餘房。
離開院子後,許大爺遞過來一張紙條,道:“小李師傅,人留的地址。”
李建昆接過一瞅,在海澱小鎮,正好,他得先去趟房管局。
房屋性質必須確認清楚,否則問題就搞大了。
當年許多私房轉公房,即便手頭攥著房契,現階段,沒鳥用!
似乎是在85年,才啟動過一次返還,為期兩年。
兩年內仍沒拿房契來申請……嘿嘿。
記得以前看過一篇新聞,啥背景忘了,民國時家族在京城擁有一百多間房。
戰火年代,舉家顛了,五十年後,後人拿著一摞房契,回來要房。
律師說,不好意思,廢紙一摞。
嘖嘖,百多間首都房產嘞,得是多少個零?
告彆許大爺,李建昆顛了。
一路馳騁,來到海澱小鎮,路上捎了五斤剛上市的青皮橘子。
直奔房管局。
“喲,小同誌,忒客氣!”
“應該的應該的,大家為人民事業勞心費力,吃點橘子不打緊。”
這話說的,不吃都不合適,人民群眾的一片熱心哪!
查個房屋性質,小事,記事簿嘩嘩嘩翻開。
有了!
暫安處,162號,房屋九間,性質:私有。
鐵坨!
李建昆眉笑顏開,當年據說有個政策,人丁興旺的家族,可以保留十五間以下的私房,作為自住。
遂循著紙條上的地址,直奔區政府方向。
南大街?
話說,阿彪家是不是也擱這塊?
得,當時少問一嘴,不曉得哪個門,否則把阿彪帶上,說不定事半功倍。
先走一遭吧。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