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工業的存在對社會是不可或缺的,將來也可以補充財政,開拓稅源。
張克主持小會:“
想要做事,就要有錢。行到今年,東北的財政終於開始有上千萬兩銀子的結餘。
可以支持我們進行國家工業化的嘗試,現在基本政府每一分錢都是農民田稅收上來的,希望我們不要白費。
自1899年開始東北軍屯計劃,到現在1905我們一路可以走到今天,離不開李鴻章中堂的支持,李中堂故去後,發生不少變故,走到現在,說明我們前麵的路是對的。
但接下來我們怎麼走?今年我收到北邊傳消息,那邊俄國人的西伯利亞鐵路已經修通了。
如今的遠東俄國人有500萬,我們有1000多萬人。我們明年計劃把鐵路一路修到長春,先修北麵,方便整個軍隊的調動,預備俄國人可能的異動。
隻有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俄國占了黑龍江,就距離我們百十公裡,怎麼辦?
我們有能力遏製俄國人嗎?俄國人畢竟是擁有1億多人的工業大國,放任不管,讓他在我們旁邊做大,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我們現在暫時處於優勢,但是我們有能力截斷西伯利亞鐵路,打敗俄國人的遠東勢力,斬斷俄國東侵的目標嗎?
說實話,我認為現在不太可能。從長春到哈爾濱中間有超過200k的平原,派步兵向前進攻,完全就是陣地戰、消耗戰。
沒有強大的炮兵支撐是無法進攻的。我們雖然有一超過一倍的人口優勢,也不可能拿著人口去消耗對方的機槍子彈。
嗯。我們唯一的優勢就是撫順鋼鐵廠。我們比俄國人在遠東率先擁有了鋼鐵重工。
如果有了充足的炮彈,則勝負未可知。畢竟西伯利亞的鐵路運載量有多少?現在還說不清楚,它畢竟現在隻是一條單線鐵路。
袁世凱給我的信,內容你們也知道了。
我們現在準備,一兩年向關內進攻,是有可能打贏的。但打贏之後呢?我們可以麵對列強嗎?關內的經濟崩潰,清朝的中央政府年年赤字。
就是我們打敗了袁世凱,掌握中央,恐怕也隻是背包袱,拿不出財政來建工業以求發展。
還要麵對列強的警惕襲擾,地方勢力的糾纏,消耗大量精力,牽扯大量財富和人才。
從唐山鐵廠建立之初,就開始儲備人才,到現在9個年頭了。但說實話,我們集團內部的人才還很匱乏。
到明年,第一批教育的孩子,小學的第三年才剛剛開始。
大學培養和外麵招收人員,光是填充教師崗位都顯得捉襟見肘。
工業的門類還少的可憐,大量產品完全依靠關內,海外的進口。
雖然我一直待在東北,這些年看外麵的報紙,這個世界日新月異,國外的列強還是在不斷的發展。
我認為,夯實基礎繼續移民、培養人才加強教育、發展工業,各個門類,加強本地生產、積攢實力才是我們的方向。
因此,和袁世凱撕破臉的事兒,先不能做。可以下麵想想辦法,看怎麼樣先維持住局麵,也不花太多錢去當冤大頭。
政府的財政寬裕了,我們大學有很多門類都隻是在書本上空談理論,而沒有地方進行實踐。
要撥款對一些門類人才進行財政方麵的撥款立項,鼓勵這些專業人才去建立行業。
把技術、理論和實際聯係起來,看什麼門類是適合大規模持續投入的,政府把錢投進去。
天津和營口是國家沿海沒有開放關防。向列強完全敞開的地方,我們要珍惜這好不容易保留下來的關稅控製權,發展自己的工商業,招商引資這方麵也不能落下。
一句話,內部求穩定,外部做防禦。
威脅最大的是北方的俄國,然後也要防止日本在渤海沿岸,突然登陸作戰,像甲午之戰。
對渤海沿岸適合的地方要點,要重點發展岸防炮,我們不但要采購,自己的設計製造也要提上日程。
最好製造大炮,可以對登陸部隊進行防禦,還可以在麵對陣地戰的時候發揮作用。
兵者,生死存亡之地,絕對不能馬虎大意
這麼七八年來,好不容易站穩了腳跟,農民上交的農稅是我們發展的動力,我決定對移民的稅率降低10由最高50降到45成的田稅。
這樣也有利於內部穩定,商業發展,提高生活水平。
我們現在不缺糧食,但糧食的運輸損耗是太嚴重了。在東北的內陸能修鐵路的地方,要儘快延伸鐵路,形成鐵路網,鐵路無法延伸的地方,要想辦法進行公路的建設,交通部研究綜合方案出來。
各方麵要列出一個輕重緩急來,在未來幾年逐步實施。”
因為在東北實行軍屯製度。移民來的農民,地方的民眾是很反感的。
張克手裡有兵而已。
但隨著撫順鋼鐵廠開始大量投產,鐵路剩餘的鋼鐵,開始進入各個行業,爐子,煙筒,玻璃,煤炭等產業,順著鐵路和公路走向千家萬戶。
大家知道,要想燒磚用,柴火的效率溫度是很難達到的,隨著撫順煤炭的大量出產,各地開始出現大量的磚廠,那隨著紅磚的普及,慢慢進入普通家庭。
脫離原始色彩的東北終於開始有了現代化的模樣。
對於政府收農業餘糧,大家也會少些抵觸。
畢竟原來一直就是給了一條活路罷了。把多餘的糧食都收的差不多了,剩下了一點點。
東北的冬天又是那樣難熬,就算是燒了柴火沒有紅磚的屋子也是很難保持溫度的,原始的房子沒法保溫,跑風,遮蔽太死,不通風又會死人。
因為是政府的煤礦,鋼鐵,像一些如煙筒爐子之類生活必須得工業品,是可以賒賬的,對民眾出售,基本上是壓低利潤,不太追求盈利的。
這其實就是,工業對農業的反哺。一開始像這種反哺隻是單純的唐山鋼鐵廠支持的廉價農具,提高了東北民屯的生產效率。
但是這些生產出來的糧食又被政府征收走了,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就是隨著小煤炭爐子,煙筒這種生活用品向千家萬戶開始普及,人民的生活開始好轉,民眾才會理解。
那些識字的孩子才會信得書上的道理,認同政府的道路。
大家看看現代的生活,在嚴寒東北地區,紅磚砌成的瓦房,房子要厚一點的,窗戶上要有玻璃,屋內要有隔間,隔間裡麵要有暖炕,冬天要有爐子。
這才是現代化呀,沒有這些東西來支持民眾的生活,縱然有口飯吃,又有多少人來受這個罪呢?人們寧願在關內苦熬,也不願意到東北去開荒,我認為也受到這些惡劣的自然條件影響。
隨著棉花、棉衣的普及,冬天又不會那麼難熬,選擇到東北來生活的人,自然就會多起來。
沒有了政府的補助,願意移民到東北來的人,也會綿延不絕的,本時空張克收重稅,東北人口沒原來曆史上多,畢竟開荒給自己開,和上麵有人收重稅差太多。
有些事兒人不願意去做,自然是權衡利弊,覺得不合適。你要麼重利誘惑,要麼你要把那些弊端進行革除。
東北開禁以後,政策上確實是一回事,但西方近代的工業品對寒冷地帶的生活提供了大量便利,讓東北的生活不再變得那麼痛苦,也是大大促進了移民的。
畢竟像俄國和德國這種國家。都有大量的民眾生活在寒帶,這些先行進入工業化的國家,將現代化的寒帶生活經驗帶到了遠東。
而張克將會把這些生活需要的工業,引進到東北本地化生產,加強關稅,抵抗海外產品傾銷,開始東北工業之路。
政府主導民間資本,不是看誰獲益,看方向對不對,雙方一個方向時都是助力,可惜這樣的時代總是短暫。
方向不同,利益衝突才是常態,否則古時官府,何必把商人打入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