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說“許多”,是因為還有一部分人並不希望夏爾插手。
比如英國海軍大臣和陸軍大臣。
如果夏爾走上戰場。
打輸了,人們會說“連夏爾都無力回天,夏爾之前就警告過你們了!”。
打贏了,那就是“夏爾挽救了一切”。
但站在法蘭西角度就是另一回事了:夏爾如果取得勝利,那就是法蘭西的榮耀,他不但打敗了奧斯曼帝國還打敗了德國,更重要的是“打敗”了英國。
因此,海軍部長全力支持,要什麼給什麼,他甚至擔心一艘戰列艦不夠,在通話中強調:
“如果夏爾有需要,我們還可以考慮出動更多軍艦。”
“反正它們隻能呆在錨地什麼也做不了。”
“不過,我們要讓英國人知道,是他們什麼也做不了,不是我們!”
可惡的英國人,他們以為戰列艦比我們多就理所當然的指揮我們的軍艦。我們要讓他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
韋爾斯這才明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夏爾”而不是布雷斯特造船廠。
放下電話時韋爾斯心裡甚至有些不平衡:布雷斯造船廠的影響力居然還比不上夏爾?這些喜新厭舊的混蛋!
這時電話響了,是提賈尼打來的。
“還有什麼需要嗎?”韋爾斯的語氣充滿了諷刺:“要不我提議讓你指揮法蘭西海軍怎麼樣?”
“不,父親。”提賈尼回答:“夏爾剛剛提到一種裝備,我們需要在一星期內把它生產出來……”
“你在開玩笑吧?”韋爾斯差點笑了起來:“一星期內生產出來?趕著帶上戰場?”
韋爾斯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
這或許與他造船的刻板印象有關,不管是軍艦還是彆的什麼,動不動就要幾年甚至更久。
如果有什麼東西能在一星期內生產出來,那一定是個垃圾,韋爾斯如是想。
“是的,一星期。”提賈尼則很肯定的說:“它很簡單,我們認為200公斤左右比較合適,一個炸藥桶,圓柱形的,類似汽油桶,再加一個定時引信。”
韋爾斯愣了。
這的確可以在一星期內生產出來,而且還可以生產很多。
可是……
“這東西有什麼用?”韋爾斯疑惑的問:“伱打算抱著這東西炸毀敵人的炮台?”
“不,父親。”提賈尼回答:“我們打算用這東西炸敵人的潛艇!”
韋爾斯像被針紮似的猛地站起身。
炸潛艇?
一個可以定時的炸藥桶,下沉到潛艇附近爆炸。
上帝,又是一個簡單卻實用的發明,而且相當廉價,它幾乎就是炸藥的成本,沒有任何技術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