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我居然還出名啦
“姐夫,那你下鄉這幾天我都能在這裡陪我姐了吧?”秦玉夢馬上問道。
“行,不過那邊家你還是要到到看看,跟張鐵錘他們交待一下,要是有人來找你也能知道。”王向東點頭說道,現在他跟媳婦沒在那邊住,有人找還是要通過小妹轉告的,住這邊還是保密點為好。
“這個我已經跟鐵錘他們說過了,姐夫,你以前乾過農活嗎?”秦玉夢問道。
“我也是農村出來的,怎麼會沒乾農活啊。”王向東抱著兒子逗弄著,隨口應了句。
“你姐夫去年秋收時不是也下鄉支農過嘛,你咋忘了?”秦玉茹也說道。
“姐夫下鄉哪是乾活啊,我都聽鐵錘他們說過了,姐夫都是找借口溜出去的,這回姐夫你還會去抓魚嗎?”秦玉夢撇嘴應道。
“我又不是去偷懶,是為了提高大家的夥食標準嘛,這不比乾活更重要嗎?”王向東振振有詞道。
“那肯定更重要了,姐夫那你這次要帶幾條新鮮的魚兒回來,咱們在院子裡烤魚吃好嗎?”秦玉夢的目的在此啊。
“就你嘴饞。”秦玉茹笑道。
說到魚兒,王向東就掃了一下空間,裡頭還有好多的魚兒,不是從島國那邊搞來的凍魚,而是以前抓的,甚至還有去東北山裡的湖泊抓的,看來得陸續解決掉了。
晚上去了一趟李懷德家,給了他一小壇藥酒,肯定不止五斤,李懷德掂量了一下樂開了花,給了一個準備好的信封後真就送給他兩箱茅台酒,還給添上一條華子,這貨對他確實有夠大方的。
王向東又到劉玉珠和李嵐那邊說了要去支農的事,女人自然是關切的交待了好些注意事項,連妞妞和小樂兒都說要爸爸注意彆累著呢,果然還是小棉襖貼心啊。
第二天來到廠裡,大家夥把行李放車鬥,歲數最大的孫正發坐副座,其他人都擠在車鬥裡,坐在各自的行李上,倒是能擠得下。
出了軋鋼廠一路往東,馬路兩邊廣闊的農田裡到處都是開始忙碌的人們,春天來了,大地都披上了綠裝,隻是農田裡的有些綠色得鏟除掉。
立春過後,氣溫開始回升,北方大地土壤開始解凍,農民們也開始忙碌起來,土地要打理,要翻土要施肥,要鋤草要澆水,準備春耕了。
春耕,立春後最重要的一項農事,不僅老百姓重視,以前的上層階級也把它列為一項重要的禮製。
春耕最為講究的朝代要數漢朝了,漢朝是最早的具有皇帝親耕確切紀年的年代。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遷都京城之後,他在《明會典》中明確規定,以後新的皇帝必須要在登基的時候行耕耤禮,體現以民為本的思想。
皇帝親自耕種,旁邊有眾多的老百姓圍觀,這種形式成為了皇帝重視農耕、體恤百姓、親近自然的一種最重要的表現方式。
春耕不僅是一項禮製,隨著朝代的發展,它的價值意義已經不僅僅是重視農耕、體恤百姓的一種方式了,更是為了彰顯統治者威嚴和仁德的一種方式。
當然封建的這種禮製往往隻是流於形式,做做樣子罷了,欺騙一下天下百姓,真要讓這些皇帝貴族們下地乾活,那豈不是要了他們的命啊。
而咱們的領導人都是從農村出來的,即便身居高位,下到地裡依舊是乾活的好手,以身作則,帶領各級各部門乾部職工到廣大的農村中去,為發展農村農業生產嘔心瀝血。
這年頭乾部下鄉搞蹲點調研可不是一天兩天走走樣子的,三五個月甚至一年兩年的都有,跟廣大農民同吃同住,為的是了解農村、了解農民、了解農業,進而想辦法去改善去提高去發展,真正是為人民群眾著想的。
“我們走在大路上,意氣風發鬥誌昂揚。。。。。。”感受著陽光、大地和新鮮的空氣,隊員們忍不住高歌起來,大家的心情很不錯啊。
十幾公裡的路程開了近一個小時,還是路況的問題,路麵的冰融化了,坑坑窪窪的,再加上車鬥坐的人多,哪快得起來,如老牛拉破車般搖搖擺擺的終於到達了林家莊村。
老村長熱情的接待了他們,把行李搬進村部的客房,然後就在村委的小禮堂開了個會,介紹了村裡的情況,接著就安排了任務。
華北這邊主要是種植冬小麥,開春後,越冬的小麥開始返青,地裡的雜草也吐綠了,這時要用鋤頭將土壤翻新,除去雜草,讓農作物快速生長。
然後就是澆地水,主要是挑來井水或河水來澆灌,尤其在小麥拔節、吐穗、灌漿時,還要根據土壤墒情適時澆水,如果乾旱缺水,就會造成小麥減產,當然這是以後的農活,現在還不到時候。
也有一些耕地是閒置的,那是種植玉米和大豆的,就要先處理去年殘留的秸稈,要用耙子把陷在地裡的秸稈耙起來,堆成一堆,接著耕地、澆水、施肥,然後才能真正開始播種。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
他們這幫人都被安排到各小隊去幫忙鋤草,領到鋤頭靶子後就跟著小隊長去往他們各自的地頭,開始乾活了。
“王科長,你就彆跟去了,我還有話要跟你說。”沒有聽到老村長安排他乾啥,王向東正疑惑著,等大家離開後老村長就拉著他去村委辦公室了。
“村長,你有事儘管吩咐。”坐下來王向東遞上煙後說道。
“王向東同誌,我看到你帶來的證明裡頭有你的名字就知道這回走了好運,去年秋收時你不是去了小王村嘛,他們村長張正奎的媳婦就是我們村的,正月回來走親時就跟我提起了你,那把你誇的,嘿嘿,這回你到我們村來支農,王科長你是不是也幫我們改善改善夥食呀。”老村長看著王向東笑道。
“呃,我居然還出名啦,村長,這完全沒問題,你不說我也會去做的,魚網我也帶來了,開車又方便,我這就去通惠河邊跑一趟,爭取中午就讓大家夥有魚肉吃,哈哈。”王向東沒想到都不用自己提出來,老村長已經瞄上他了,難怪接到他的證明時看得那麼認真呀。(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