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燈下黑
“這兩孩子我知道的,母親早幾年就去世了,兩年前他們父親參與了一起盜墓行動,在冀省被抓了,被判了十年徒刑,他們倆就靠街道辦資助過日子了。”公安聽完後看了一眼站在門口的兩孩子說道。
女孩現在看起來恢複了不少,站在男孩旁邊拉著他的胳膊,看到進來這麼多人越發緊張了,生怕她哥哥被抓走,而男孩看到那個穿黑色衣服的男孩也被帶來了,臉上露出了遺憾和歉意。
“哦,是這樣啊,街道辦應該是按貧困戶標準給補助的吧,一個人五塊錢確實夠戧,不過我看他們也都十來歲了,可以自己找點活乾啊。”
王向東這下知道為什麼鄰居們不待見他們了,父親犯錯肯定會影響到孩子的,更何況是乾傷天害理的盜墓勾當,看不起他們情有可原啊。
“就是因為家庭有汙點,沒人敢給他活乾,他們也就隻能到處撿垃圾賣廢品了,應該能勉強度日,要是碰上病痛就麻煩了。”公安搖頭歎道。
“看來今天這事也是因為他妹妹病了餓了才鋌而走險的,希望你們派出所和街道辦多關照一下他們啊,這事就交給你們處理了。”王向東點頭說道。
“好的,鐘宏,你過來,你怎麼能乾這種事啊,千萬不能走你父親的路啊,有什麼困難可以找我們或者街道辦嘛,你呀你,跟我走吧。”公安拍了拍男孩的腦袋,看來對他還是了解的。
“公安叔叔,我錯了。”男孩低頭主動伸出了雙手。
“哥哥,彆抓我哥哥。”女孩想跑過來。
“你哥哥犯了錯必須要接受處罰的,好在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公安肯定要帶他回去批評教育的,不過應該不會關太長時間,你在家等他回來啊。”楊老師拉住女孩說道。
“不銬你了,還有你小子,一起跟我走。”公安看了女孩一眼後搖頭說道,然後就帶著兩人離開了。
回到屋裡,楊老師已經安撫好女孩,看過空蕩簡陋的房子,趙尚正和張勇也是唏噓不已,低聲交流兩句後,都從口袋裡掏出五塊錢塞給女孩,王向東也拿出五塊錢,女孩流著眼淚連聲道謝。
走出西跨院,楊老師說要順便看看整個大院,於是四人就繼續往裡走,裡頭還有一個西跨院,再進去就是後院了,兩棵高大的槐樹後麵還是一排的平房,繞過去就是東邊的跨院了,整個大院麵積真大。
楊老師說這裡是康熙和雍正年間的重要將領年羹堯在京城的居所,修建的時候可是有七八個院落八九十個房間,可見當年這個年羹堯很是風光啊。
年羹堯雖以武功著稱,但卻自幼讀書,頗有才識,曾任內閣學士、四川巡撫等職,在三十歲時就成為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深受康熙和雍正的器重,所以他的府邸才能修建得如此龐大。
但在雍正四年,風頭正盛的年羹堯突然就被雍正帝削官奪爵,罪名羅列了幾十條,還被賜自儘,還未完全建好的府邸就被抄家罰沒了。
到民國初年,年羹堯大將軍的宅府被改造為東莞新館,解放後就改作居住區成了大雜院,正殿和大殿前的空地也都搭建了平房,整個大院估計住上了近百戶人家,難怪如此擁擠。
“這裡咱們不用勘探了吧?”張勇問了一句。
“王科長,你看呢?”楊老師也問道。
“又不是王府,還是被抄過家的官員住宅,估計不會有啥留下的,再看這裡到處都是房子,能落腳的空間都不大,算了吧。”王向東搖頭說道。
他其實已經搜查了整個大院,地窖倒是有幾個,應該都是這裡的住戶掏挖的,唯一一個地下暗室是在正殿之下,大院也就前麵的大殿和中間的正殿保存完好,不過也都住上人家了。
這個地下暗室倒是密封得完好,裡頭碼放著二十多口箱子,看來這個年羹堯還是有私藏著寶藏的,作為一個封疆大吏怎麼可能沒有積蓄呢,皇帝要搞掉他肯定也是有原因的。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話是出自前朝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個“清”可不是指前朝,是指做官清廉,意思是即使那些從不受賄、從不貪汙的清廉的知府,隻通過合法的手段來獲取財富,仍然可以在三年之內獲取十萬雪花銀。
清官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貪官,所以前朝的賣官鬻爵盛行,隻要能花錢買到官,連本帶利肯定能夠賺回來的,說到底都是對民脂民膏的壓榨,最終苦的還是老百姓啊。
這個地下暗室就先放著,要想把整個大院勘探完也得兩天功夫,這裡的住戶很複雜,勘探工作不會那麼順利的,還是不浪費時間了。
王向東突然感覺有些好笑,那倆孩子的父親跑到外地去盜墓,自己家門口的地下就埋藏著寶藏不去探索,這是不是常說的燈下黑啊。
回到上斜街糧站,主任對王向東他們四人稱讚有加,熱情的接待了他們,抽煙喝茶閒聊了一陣子,然後才去倉庫那邊挖坑抓老鼠。
南城區這邊是沒有王府的,所以這兩天都在各個街道糧站滅鼠,進度倒是很快,王向東看了看糧食局杜勇提供的圖紙,已經快回到前門大街了,快搞定啦。
無一錯一首一發一內一容一在一6一9一書一吧一看!
今天應該是最後兩個糧站了,地點都在前門大街西邊的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裡,巧了不是,這條街道就叫糧食店街。
糧食店街早年確實就是京城糧食交易最繁忙的街道,全長五百多米,街麵寬達九米,方便往來運送糧食的馬車停駐,那時候糧店很多,解放後糧食收歸國家經營了,現在街道上隻有兩家糧站了。
糧食店街靠近前門,也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東西兩邊都是商鋪,好多還是京城老字號,有的都已經傳承幾百年了。
“六必居醬園,最早還是個雜貨鋪,賣過柴、米、油、鹽、醬、醋等六樣日用品,所以叫“六必居”,現在主要是賣醬料了。”一路看過來,楊老師停在這一家商鋪門口開始介紹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