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大虞這邊,倒是三個勢力裡麵百姓生活最好的一個了,或許是因為這是一個“新生”的國家,所以這裡的一切製度都還沒有腐朽。
新生的國度充斥著勃勃生機,加上天子與丞相十分君臣相宜,朝廷之上甚至一時之間連爭鬥都沒有了。
三方之中,大虞的百姓生活之好,讓劉備、曹操勢力範圍內的百姓都開始羨慕,而後一些著實是生活不下去的百姓,一咬牙,直接悄悄帶著家當開始了“南下”的遷徙。
一兩個人的南下自然不能夠算是“遷徙”,但若是這些人一個連帶著一個,甚至最後形成了讓曹操、劉備都不得不頒布律法,阻止百姓們離開的浪潮呢?
那就算是遷徙了。
在後世七年級“華夏古代史”的教學課本中,關於“三國”的篇幅裡麵,專門有一部分的話語記載了這一次的“遷徙”,他們在曆史中有一個專門的名字。
“華夏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課本上的描述是這樣的。
“在公元207年,也就是曆史上的天泰十一年,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不同國家之中的百姓生活也逐漸的出現了明顯的差距。”
“當時尚且未曾完成一統的大虞王朝國內政治清明、皇帝勤於政事,而時任丞相的“祖天師”也展露出來了自己強大的治國能力,將大虞治理的井井有條,一時之間,甚至有當時大漢最鼎盛時期的盛世模樣。”
“而在這樣的對比之下,此時的劉漢與曹漢王朝便顯得不是那麼的優秀了。”
“於是,大批的百姓紛紛南下,其中逃亡大虞境內的百姓數以數十萬計,這也形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浪潮。”
“這樣子的遷徙行為是自中原地區逃亡當時的大虞境內,其中來自北方、中原、沿海的諸多百姓選擇的逃亡地點更多的是身為當時大虞首都的“臨京城”,這些百姓在逃亡到了大虞之後,迅速得到了大虞的人口認定,而後開始在大虞境內生活。”
“在當時,大虞的主要勢力盤踞在我國的南方地帶,那裡地廣人稀,科技並沒有中原地區發達。”
“北方、中原人的不斷南遷,不僅給當時的南方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得自然地理條件優越的南方地區得到開發,經濟迅速發展。”
“當時大虞境內所統轄的南方地區,因為政治清明,所以對耕地的擴展較之北方放鬆不少,且因為大虞初代皇帝張角的政策治理,所以社會較為安定。”
“在當時南下移民和當地民眾的共同努力之下,大量的荒地被開課了拿出來,耕地麵積不斷增加,並修建了許多的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改進。”
“而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之下,當時盤踞在中原地區的“墨家子弟”很快帶著他們的生產工具來了南方,吸引了大量能工巧匠的南方地區,生產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改進。”
“在這一時期,南方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開始達到了與北方持平的階段。”
“而盛極一時的“虞錦”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隨著大虞的安定,南方的手工業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繅絲、織布、製瓷、冶鐵、造船、造紙、造鹽等各個方麵都有顯著的發展。”
“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能夠與北方“官渡城”、“長安城”媲美的南方大城市“臨京城”,也是後來的“豫章城”出現了。”——節選自華夏古代曆史·七年級。
在這樣熱鬨的發展之下,大虞的國力自然是蒸蒸日上的。
而大虞開心了,有人自然就不開心了。
比如曹操。
天泰十一年,大虞發展正在關鍵的時候,曹操與劉備聯手,二人的盟軍規模再次擴大。
他們不願意看著大虞繼續這樣和平的發展下去了,所以他們決定率領大軍南下,攻打臨京城。
他們要聯手覆滅大虞。
而在這樣的風雨飄搖情景之下,大虞國內發生了一件大事。
張角病危。
臨京城內
太子張成坐在東宮之內,臉上帶著擔憂的神色,他開始害怕了。
此時的他還未曾準備好接手這個諾大的帝國,也沒有準備好對付自己的那個二叔,可是他的父親在這個時候病倒了!
那位天下聞名的醫者“扁鵲”以及“華佗”都已經進了皇宮,可是此時的勤政殿內卻沒有一丁點的消息傳出來!這怎麼能夠讓這個半大的少年不害怕呢?
張成猛的站了起來,臉上帶著堅定的神色。
“我要去見父皇!”
可還沒有等他走出大殿,外麵一個內侍便急匆匆的走了過來,臉上帶著慌張的神色。
“殿下!”
“陛下傳召!”
臨京城內,地公將軍府
張寶神色難看的望著麵前的侍衛,眼前閃過些許暴怒之色:“你們憑什麼不讓本將軍出府?”
他的麵前,那些侍衛一動不動:“這是陛下的命令,若是您有問題,可以等待陛下傳召您。”
勤政殿內
張角躺在床榻之上,身旁站著早已經準備好了的祖天師。
當張成急匆匆跑進來的時候,張角握著他的手,讓他認祖天師為“相父”,並且告知了張成“祖天師”的真正身份。、
其實一開始祖天師成為丞相的時候,張成還有些不滿,覺著自己的父親是老糊塗了,但後來見到了這位的霹靂手段,便不再說什麼,反而力挺祖天師。
然而今日得知這位的真實身份之後
張成才知道,自己的父親當時做的決定到底是多麼的偉大!
他的手被張角拉著,放在了祖天師的手中。
大殿內傳來一聲歎息聲。
伴隨著這道歎息聲,這位曆史中的太平道創建者、大賢良師、至聖天師、天公將軍,大虞開國之君,便這樣悄無聲息的駕崩了。
天泰十一年。
大虞天子張角崩於臨京城內,年六十有三。
諡號“聖高”,廟號“太祖”。
後世稱之為
虞太祖,又名為虞聖高太祖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