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聖弗朗西斯科附近已知的金礦都已經被開采得差不多了。
薩克拉門托附近,以及加州北部的山區河穀倒還是有些金礦。
不過薩克拉門托以及薩克拉門托以北地區的金礦都是有主的,很多礦業公司以幾千英畝為單位在北部山區圈地尋找新的黃金礦脈。
小型的淘金團隊在薩克拉門托壓根沒有什麼機會,隻有在內華達地區,還有一點靠黃金致富出頭的機會。
《加利福尼亞日報》有一個專欄專門記載淘金者在加州淘金致富的故事。
這也是淘金者們最喜歡看,最喜歡聽的故事。
因為整個故事能讓他們看到希望,幾乎所有的淘金者都非常篤定報紙上記載的下一個幸運兒一定是自己。
裡諾的火車站就有很多背著行李,看著《加利福尼亞日報》上的雞湯故事,準備奔赴內華達深處尋找黃金的淘金者。
當然,也有很多淘金失敗,傾家蕩產,流落街頭,往嘴裡灌著廉價烈酒,眼裡不是瞥向路人,似乎是在尋找作案對象的失敗淘金者。
淘金熱是加利福尼亞能夠持續吸引到移民的重要原因。
雖然淘金產業是梁耀最不希望移民從事的行業,但沒辦法,黃金要比其它任何產業都誘人。
梁耀也需要一個足夠吸引人的噱頭吸引新移民來到加利福尼亞。
這些人才是行走的黃金,隻要到了加利福尼亞,在加利福尼亞進行消費,這些人就能對加利福尼亞產生價值。
加州淘金加州花,一分彆想帶回家。
每個人都懷揣著一夜暴富葉錦還鄉的理想來到加利福尼亞,但真正能夠實現暴富的人,在淘金熱的紅利期過去之後已經越來越少。
《加利福尼亞日報》上所記載的淘金者的雞湯故事都是真的。
但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十幾萬淘金者中精挑細選出來的。
從成千上萬個不幸者之中,找出幾個幸運兒還是可以做到的。
實際上從《加利福尼亞日報》刊載的淘金者發現金礦致富的故事也能看出加州淘金的趨勢。
181年《加利福尼亞日報》報道的主要是薩克拉門托的淘金者,而且幾乎每周都有幸運兒能夠上報紙。
18年月,內華達地區上報紙的淘金者數量首次超過了薩克拉門托,而且占比越來越大。
不過報道淘金者成功案例的頻率卻從每周變成了兩到三周。
淘金失敗,到聖弗朗西斯科或者薩克拉門托找個工廠上班拿工資,成為加利福尼亞鐵路公司或者其它鐵路公司的鐵路工人,想種地的向加州政府申請一塊農業用地成為種植戶。
這才是絕大多數淘金者最終的歸宿,不過《加利福尼亞日報》幾乎從來不報道這些最普遍的案例,因為淘金者們不喜歡。
這種類似的報道多了,加利福尼亞日報的報社非被淘金者們掀翻不可。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80美洲黃金大亨】&nbp;&nbp;【】
《加利福尼亞日報》的工作者很聰明,知道淘金者們會買他們的報紙是因為他們把加州最權威的日報當做慰藉自己的精神鴉片,而不是自己文章的素質有多麼的好。
梁耀不反對這種精神鴉片,隻要他們不在加州賣真正的鴉片,梁耀的容忍度還是很高的。
“加州可要比聖弗朗西斯科冷多了。”
一下火車,梁耀就感受到了寒意逼人的內華達,手裡接過卡耐基遞上來河狸皮大衣。
內華達西部地區雖然是在181年,聯邦政府作為對加州的讓步和補償給加州的,但梁耀此前沒有到過內化達,這是梁耀有生以來第一次來到內華達。
弗裡蒙特掏出0美分給在火車站售賣報紙的報童,報童急得在原地不知所措:“先生,我找不開這麼多錢,在這裡找人換零錢非常危險,您有麵值小一些銀幣嗎?”
“可是這已經是我身上麵值最小的錢了。”弗裡蒙特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