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自己無力回天,挽救這搖搖欲墜的大宋江山社稷,決然縱身投火而亡。
遙想宋朝宦官眾多,皆深受皇恩眷顧。
然於那場國難之中,能以死報國的宦官,唯有黃經臣一人而已。
其壯烈之舉,堪比伴隨崇禎自縊於煤山的太監王承恩。
在昔漢唐,亡由閹宦。
出或用之,鮮不貽患。
豈期黃公,獨稟高見。
白發虔心,有聞必諫。
竭力東城,以身死難。
揭名不磨,萬世炳煥。
趙宇真是萬萬沒想到,眼前這個三十多歲、微微有點發福的中年宦官,竟然是這個時代最有種、最忠誠的宦官——黃經臣!
趙宇大喜!
像黃經臣這樣的宦官,用起來肯定放心啊,他是絕對不會背叛自己的。
趙宇當即就下定決心,讓黃經臣當自己莘王府的總管,以後一定重用他。
至於原主原來那個除了會摟錢,乾什麼什麼不行的錢總管,隨便找個理由,讓他滾蛋也就是了。
趙宇越看黃經臣越高興。這讓他都有些忽略了另外兩個在曆史上更有名的大宦官——梁師成和李彥。
曆史上,梁師成和李彥跟蔡京、童貫、王黼和朱勔並列為六賊。
蔡京和王黼是宋徽宗一朝的兩大權相。
童貫是宋徽宗一朝的第一軍事統帥。
朱勔幫趙佶搜集花石綱,導致方臘起義,嚴重破壞了趙宋王朝的根基,間接導致了靖康之恥的發生和北宋滅亡。
梁師成和李彥能跟蔡京四人並列為六賊,可見他們在當時的危害之深、影響之廣。
事實上,梁師成和李彥,尤其是前者,不論是名氣,還是勢力,絲毫都不輸另外四賊。
巔峰時期的梁師成,長年掌控機要,甚至都能篡改詔書,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朝政之上,他與宰相王黼內外勾結,共同控製朝政,時人都視他為“隱相”,王黼待他像對待父親一樣,就連蔡京、蔡攸父子對他也要獻媚攀附,他所擔任的官職多達上百個。
值得一提的是,梁師成自稱是“蘇軾出子”、“蘇氏遺體”,也就是說,他自稱是蘇軾的兒子。
而李彥則在地方上肆意妄為,他所掌管的“西城所”,瘋狂掠奪民田,無數百姓因此流離失所,社會矛盾急劇激化。
曆史上,為了幫趙佶解決財政困難,李彥和他的前任大宦官楊戩搞的西城所,宣布將整個梁山泊八百裡水域全部收為“公有”,規定百姓凡入湖捕魚、采藕、割蒲,都要依船隻大小課以重稅,若有違規犯禁者,則以盜賊論處。貧苦的農民與漁民交不起重稅,長期積壓在胸中的對社會現實的不滿終於像火山一樣爆發,於是,他們便在宋江等三十六人的領導下起義。
梁師成和李彥不僅造成了大量的民怨,他們還中飽私囊,貪汙了大量的財富,妥妥的奸臣,無須爭辯。
得到黃經臣,讓趙宇很開心。
而得到梁師成和李彥,則讓趙宇有些頭疼。
不用這兩個大奸臣吧,趙宇要抬舉他們的話都已經說出去了。
關鍵,奸臣隻是壞,不是沒能力。
以梁師成為例,他聰明狡猾,熟悉文法,還善於迎接,更神奇的是,他在曆史上還得過進士甲科,絕對是一個一等一的人才。
李彥也是,在楊戩死後,他繼為大內總管,幫趙佶掌管整個後苑不說,還在汴梁城周邊圈地三萬四千三百餘頃,坑害了無數的富家商人和平民百姓,光是被他打死的良民就有千餘人,絕對是一個狠人。
這麼說吧,隻要是在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就很少有太差的。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看,梁師成和李彥的能力,多半還在黃經臣之上。
趙宇現在的困境是,不僅稱帝之路上有趙佶等攔路虎,手上還沒有可用之人。
——莘王府的人,趙宇已經考察過了,沒什麼可以重用的人才。
還有就是,趙宇是王爺,身份很敏感,他無法使用宗澤、張叔夜、種師道等宋朝的大臣,他們現在也不太可能來投靠一個閒散王爺。
換而言之,對趙宇來說,現在最好的選擇,甚至可以說唯一的選擇,就是使用宦官。
趙宇自我安慰:“用人之長,天下無不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大不了,我先用他們登上皇位,拿到皇權,若是他們真跟曆史上一樣成為奸臣危害到了我的統治,我再親手滅了他們,也來得及。”
“而且,臣子怎麼樣,也得看皇帝怎麼用。奸臣往往更貼心。為君者,也不可能全都一種大臣。”
念及至此,趙宇壓下對梁師成和李彥的厭惡,對他們三人說:“明日你們便去我莘王府報道,旁的事,本王自會料理。”
——趙宇好歹是一個王爺,要三個看大門的,那還不是輕而易舉?
見趙宇不隻是說說而已,而是雷厲風行地將他們要到了莘王府,黃經臣三人更喜,他們一齊衝趙宇行家臣之禮,高聲道:“謝大王,奴婢願為大王效犬馬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