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黃家和抗清撇不了關係,早已經是官府的眼中釘。王和垚乾傻事,無疑是找死。
“我想幫著鄭思明,把他阿爹的人頭拿下來,和身子一起安葬!”
王和垚看著臉色發白的黃俊森,輕聲細語。
其實他心裡已經有了主意,隻是還要完善很多步驟。
“拿下人頭?就你們幾個人?”
黃俊森震驚之餘,搖了搖頭。
“官府拿鄭老三的人頭示眾,是要立威,殺雞駭猴。你們要搶人頭,肯定不行,弄不好還要牽連家人!”
“老黃,我不是搶人頭,我是想把人頭取下來。你們黃家不是家大業大嗎?能不能幫忙,把人頭給要回來?”
王和垚心裡起了希望。
黃俊森錦衣華服,氣度不凡,看樣子不是一般人,也許他人脈廣、路子野,能幫上忙。
“兄弟,梨洲先生雖然是文壇泰鬥、江南名士,好大的名氣,可是要論和官府的交情,恐怕就愛莫能助呢!”
黃俊森搖了搖頭,一臉的苦笑。
“誰都知道,我伯父曾經和官府作對,起兵反清。即便是過去了這麼多年,朝廷也對黃家也是虎視眈眈,欲除之而後快。”
看得出來,黃俊森是真為難。
“梨洲先生?黃宗羲?你的伯父?”
王和垚目瞪口呆,不由自主脫口而出。
怪不得黃胖子能中秀才,看看他的家世就知道了。
“兄弟,你又不是第一天知道。我這幾位伯父因為抗清,曆次遭韃子緝捕。要不是韃子為了安撫江南人心,他們恐怕早被除掉了!”
黃俊森侃侃而談,很是感慨。
王和垚點了點頭,若有所失。
黃宗羲,梨洲先生,明末遺民,抗清義士,大名鼎鼎,和顧炎武、朱之瑜等誌士齊名。
自毀家產以紓民族之難,清廷多次請其入仕而堅拒,終身不仕清廷,其人誌趣,以不言而明。
其著作《明夷待訪錄》,期待賢明的治國者來訪,奉獻其“為治大法”的政治實踐。身為天下人,當思天下事,可惜生不逢時。
和他著作《明夷待訪錄》齊名的,還有大名鼎鼎的“黃宗羲定律”。
曆史上的稅費改革不止一次,但每次稅費改革後,由於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局限性,農民負擔在下降一段時間後又漲到一個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
這便是黃宗羲定律,黃宗羲自己稱之為“積累莫返之害”。
想不到這位明末清初的大儒,竟然也是餘姚本地人,而且尚在人間。
從這位年輕的黃俊森激憤的話語裡聽得出來,這位好友,和他的黃門前輩一樣,也是位不折不扣的憤青。
“老黃,你剛才說,你一個人在城中住?”
王和垚停下腳步,心頭一動。
他本打算在被封的“高升”客棧裡藏匿,後半夜行事。如今看來,可以不用冒險了。
“我家在餘姚縣城有宅子,除了一個下人,就我一個人住而已。”
黃俊森顧盼自雄,洋洋自得,很是為自己的縣城有房得意。
“老黃,你那裡,有多餘的房間嗎?”
王和垚眼神閃爍,對自己的居心叵測,有些不好意思。
活了快四十年,他還是不習慣利用彆人,更不用說是好友。
“和垚,你的意思是……”
黃俊森懵懵懂懂。
“我的意思是,我可能帶女人來,我不想讓其他人看到!”
王和垚的尷尬看在眼中,卻被黃俊森誤認為是不好意思。
“原來是這樣!”
黃俊森恍然大悟,臉上一副“男人都懂”的神情。
“放心吧,耽擱不了你的好事,我讓她早早回去就是!”
黃俊森哈哈一笑,他看著王和垚,有些詫異。
孤僻王和垚也會尋花問柳?也不知道,他要帶回的女子是誰?
“老黃,你不是秀才嗎,怎麼眠花宿柳、風流成性,跟西門慶一樣?我看你在學業上,似乎也沒有多上進。”
王和垚好奇地問道。
據他半天的觀察,這小子似乎並不怎麼嗜學如狂,反而吃喝嫖賭一條龍,有些“西門慶”的風采。
“秀才到舉人,你知道有多難考嗎?秀才我已經是僥幸,至於舉人,還是從長計議吧。”
黃俊森的表情,看不到一絲沮喪或者失望。
王和垚無奈一笑。這小子是明白人,所以是早早放飛自我了。
“老黃,我先出城,你讓下人離開,咱們晚上溫香軟玉,一醉方休!”
王和垚問清楚了黃俊森家裡的地址,邁步向著北城而去。
有黃俊森的宅子遮護,做事又要方便許多。
“這小子,年紀輕輕就這麼風流,沒看過《金瓶梅》才怪!”
黃俊森看著王和垚的背影,搖了搖頭。
這個王和垚,自嚇暈了醒來以後,完全變了個人似的,不僅膽大了許多,就連尋花問柳這些門道,也開始入門了。
自始至終,他都沒有想到過王和垚要去搶人頭。
原因就是,王和垚太擔心,太無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