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宮群臣甚多,然而來到東宮參事的,基本都是主職在東宮的官員,像太子少師房玄齡,太子少傅高士廉,除了每月來一次,象征性勸諫上幾句,基本就會離去,他們不會在東宮久待,免得被皇帝猜忌。
站在諸臣左上的,是東宮諸臣之首,太子詹事於誌寧,統率東宮內外諸事。
李承乾因為斷腿受傷,東宮閉門大半年,然後一開門,就從外引入大量的衛士,於誌寧立刻著了急。
因為他是和太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
於誌寧身後,是太子少詹事、行太子左庶子張玄素,國子司業、太子中庶子孔穎達,宗正少卿、太子右庶子李百藥。
張玄素是於誌寧的副手,其他孔穎達,李百藥在東宮多以授學勸諫為主。
這幾人是外官,而東宮三內官是太子家令李懷儼,太子率更令、前太子仆長孫祥。
左側俱為東宮四品以上官員,但做事的,多是站在右側隊列稍後的五品及以下官員。
……
站在右側上首的,是弘文館學士、前太子率更令歐陽詢,還有弘文館學士兼太子崇文館學士顏師古。
這二人負責教導李承乾的學業。
尤其歐陽詢,剛從太子率更令遷任弘文館學士,之後由太子仆長孫祥升任太子率更令。
兩人的身後太子中舍人、太子崇文館學士蕭鈞,太子洗馬令狐德棻。
他們兩個是東宮行政的中堅力量,上傳下達,都是他們二人的事情。
蕭鈞是梁國公蕭珣之子,前相、前太子少傅、歧州刺史、宋國公蕭瑀的親侄子。
令狐德棻曾是淮安王李神通的記室參軍。
其他太子舍人裴宣機,太子舍人張大象,太子舍人趙弘智,太子舍人虞昶,太子通事舍人高真行,太子通事舍人封言道。
太子千牛衛率賀蘭楚石,太子千牛備身秦懷道,太子左衛率郎將劉仁實,太子右勳衛郎將右衛率郎將戴至德。
若從表麵上看,每個人都有不俗的來曆。
裴宣機是前相裴矩之子。
張大象是前相張公謹的長子。
趙弘智是前陝州刺史趙玄軌之子。
虞昶是前秘書監虞世南之子。
高真行是宰相高士廉的四子。
封言道是前相封德彝之子。
賀蘭楚石是侯君集的女婿。
秦懷道是故胡國公秦瓊之子。
劉仁實是致仕宰相劉弘基之子。
戴至德是前相戴胄之子。
……
看起來李承乾的東宮人才濟濟,但仔細一看,就能發現,這些人的父祖多以身故致仕為主,而他們本身都還年輕,能力不顯。
甚至於相比於忠誠李承乾,他們更加忠誠於他的父皇太宗皇帝李世民。
所以,李承乾上一世謀反的時候,才會棄他們而不用,用了一個能聯係到侯君集的賀蘭楚石。
但他又是一個軟骨頭。
如此而為,焉有不敗之理。
然而如今看看,李承乾是真的錯了,是大錯特錯,眼下這些人,是他的父皇為他準備的真正英才。
不說彆人,一個封言道,在大唐做了十幾個地方的刺史都督而不退,足見治理能力。
還有戴至德,在受李承乾謀反牽連被貶之後,還能在數十年後,一步步的重新爬上來,成為受李治信任的尚書右仆射,甚至畫形淩煙閣,能力之強足見非凡。
這些人,除了能力出色以外,他們的真正影響力也是前世眼界狹隘的李承乾看不到的。
很多人雖然父祖亡故,但是人脈關係猶在,從中樞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到地方刺史,參軍,縣令,他們可以幫李承乾將觸角延伸到大唐的每個角落。
隻要李承乾不謀反,他們就會認為李承乾這個太子合格,他們所觸及到的天下官吏也會認為李承乾這個太子合格。
如此龐大的影響力,他父皇那個極好臉麵的人,又怎麼可能無故廢掉他這個太子。
所以,無錯,才是李承乾如今要守的。
隻是,李泰會放過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