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塵上看看,下看看,比較著兩首對聯的不同。
廣道師兄在此調和了龍虎,平衡了陰陽,氣與神合,證就了金丹大道,既然他認為下麵的對聯的立意要比上麵的要好,那肯定是有他自己認可的原因的。
陸塵不求徹底能摸到廣道大師兄當時的心境,但若是能夠管中窺豹,摸索出一二出來也不錯。
看著看著,忽然陸塵腦海中想起現代世界中禪宗之中一個十分出名的典故來。
“神秀與慧能之間的區彆嗎……”
話說禪宗祖師傳授衣缽給弟子之時,命兩名弟子各自作一首偈語,誰的語意和禪宗暗合,就把衣缽傳授給誰。
備受眾弟子追捧的上座神秀當場做偈一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看了,挺滿意。
不過慧能卻是說了句“美則美矣,了則未了。”
於是,悄悄在神秀偈語旁另作偈語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看到大吃一驚,當夜即把衣法傳授給慧能。
這兩首偈語的含義,大體能和廣道師兄的兩首對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正如神秀的身如菩提樹敗給了慧能的菩提本無樹一樣。
“無天地,便是菩提本無樹,而天地闊,便是身是菩提樹?”
陸塵漸漸抓到了要點了。
確實,慧能的立意是要比神秀要高的,直接將‘佛’的心態都闡述了出來。
可那是佛心,不是人心!
一個是以人成佛的過程,而另外一個卻是直接闡述佛。
不出意外,神秀敗給了六祖慧能,可這並不代表著神秀的立意不高,隻不過他的出發點是以自己為基礎的。
闡述了自己要成為佛需要做的事情。
誰能說神秀的立意就要比慧能低?隻是因為神秀再說修行路的方式,而慧能卻是直接說了幻想中的修行頂點罷了罷了。
“所以,這就有了清靜崖凝聚內丹之後,下山斬妖伏魔的故事了?”
明白了廣道大師兄的當時的心態後,陸塵也不由得為啞然失笑。
明明有可能會讓道心更上一層樓,成為那‘無天地,道無為’的仙人心態。
可是最後卻選擇了‘天地闊,無為困’的人心。
不過,陸塵不是廣道師兄,自然也無從知曉廣道師兄當時是以什麼樣的心態這樣選擇的。
將行囊放下,生活用品都擺好了。
陸塵隨便在清靜亭中央清掃了一小處空地後,便在此地居住了下來。
因為沒有辟穀,所以每日吃食則是由真若送上來。
不過,因為祖師有令,故而真若也隻是將飯食送上來後便慧徑離開,從不與陸塵過多言語。
陸塵也沒有心情去找真若說話。
站在這高高的崖頂之上,感受著源源不斷的風潮,陸塵因為下山的事情而躁動的心反而平靜了下來。
雖然丹田已到達極限,煉精化氣再難有效果,不過陸塵還是沒有停下來,多餘的法力也不浪費,分出來去衝擊尾閭穴與百會穴。
每日靜心養性,倒也悠閒自在。
沒有寂寞空虛冷之苦悶,亦沒有一覽眾山小之壯誌,隻是享受著閒暇獨處時光。
剩下的時間,便是研究法術與清除通幽石之上的幽冥之氣,將其重新轉化成地脈石。
時光緩緩流逝,天氣漸漸轉涼。
陸塵有法力護體,自是感知不到涼意,多日之靜修,也讓他的心境好似被抹去了灰塵,隻感覺神清氣爽,心態平和,雜念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