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氣飄忽,似虛似實,徘徊上下,流轉西東。
時而泊泊綿綿,狀如溪泉,時而又轟然一分,散作燦芒點點。
在薛敬視線中,見黑白兩氣在變化過許多後,終一個顫動,然後兩氣皆消,陳珩身軀上兀得便多出一件朦朧金衣。
此衣形製絢美,好似根根華麗金線織成,上有龍虎飾紋,栩栩如生,兩獸好似正隨風在搖首擺尾,看著頗有些玄妙意思。
薛敬挑一挑眉,心中難免是生起些好奇來。
能在玉宸派坐穩實權長老位置者,自無一是濁流凡類。
他們也曾是四大下院的佼佼之輩,胥都東洲的少年英才,齊雲山下唱過名,歲旦評上留過姓,風光無限,是真真正正的一時之秀!
而薛敬僅以元神之身便在十方殿內據得高位,享有權名,那便更是可見不凡了。
可即便如此,以薛敬眼界看來,這門陌生的金衣道術還是極有可取之處,其中甚至隱可見幾分陰陽未立、無色無緒的意境,堪稱法韻十足!
需知此法並非神通之屬,僅是一門中乘道術,連上乘道術都不是,卻已是有內具著這般的形神。
若是再細細完善一番,推敲磨煉。
假以時日,這金衣道術未嘗不能夠晉入神通之屬,成為一樁真正的仙道神通!
其實想到此處,以薛敬的聰明,他心中也是隱隱有了一個猜測。
隻是這猜測未免有些離奇了,令他也是暗中否認,不好直接問出。
“薛真人著實法眼如炬。”
陳珩一笑,道:“如真人所想,這金衣道術正是貧道近來拙作,可惜即便有恩師指點,還是未能將此術完善至上乘道術,僅勉強止步於中乘之屬,便已然力不足支,見笑了。”
“竟真是如此?”
薛敬心頭一震,好在他城府甚深,才未在麵上表露出來什麼異樣,隻是躬身稱賀。
薛敬既自詡精通百藝,那道錄殿中的大多神通、道術自然也都被他牢記胸中。
金衣道術如此氣象,若是曾見過,他心中當有印象。
可腦中記憶並無此遭,想上一想,那除了是陳珩機緣所得外。便也唯是他的自創了。
而後者在薛敬看來,著實是有些離奇了。
需知陳珩丹成至今也不過才大半年光景,僅這點功夫,便是創出了一門中乘道術,還蘊含妙理,縱是有大德祖師指點,也的確是一樁非凡之舉了。
“一品金丹同三品金丹間……兩者差距,竟是如此之懸殊嗎?”薛敬心下深思。
遙想自家當年在金丹境界的創法,雖也同樣是一門中乘道術,但卻足耗了數年辛苦,個中艱難不足為他人道。
且論起個中玄妙來,也是差了眼前的金衣不止一籌,好似草廬之比華居……
薛敬微微搖頭,很快將心緒收拾起,問道:
“敢問真人,不知這道術何名?”
陳珩略作沉吟:“龍虎金衣。”
“金丹創法,這路數,看來真人是在為成就元神法相而做打算了啊……貧道謹為真人賀!”
薛敬聞言先是恭維一句,而後見得金衣氣象,他猶豫一番,終還是有幾分好奇,小心問道:
“還請真人恕我冒昧,多嘴一句,不知真人將來是欲證就何等法相?”
“薛真人何必如此客氣,此事大可直言無妨。”陳珩一笑:“我所治經典乃是三經中的《玄中太無自然開元經籙》。”
“玄中經籙,三經之首……”
薛敬將這名字念了兩遍,見陳珩微微頷首,他神情驟然一變,忙上前兩步,終不由失聲叫道:
“莫非是大哉乾元?!”
“正是。”
此話出口之後,場間一時寂然,再無半絲聲息,簡直是落針可聞。
直至半晌過後,雲下歡呼聲驟然響起,似是城中那頭鴉鬼已然授首,一片熱鬨。
薛敬這才好似如夢初醒,滿臉複雜之色。
旋即他也不顧身份,當即一頭拜倒階下,激動道:
“玄中經籙,其位最崇!不料真人竟有這等大誌,薛某著實佩服!期間若有薛某可效勞之處,還請真人隨意吩咐,願效死力,以供驅策!”
陳珩見薛敬難得如此失態,也是略一怔,知曉自己顯然是小看了“大哉乾元”的名號,忙上前將其扶起。
“如今我初成金丹,離元神還尚早,於金丹創出龍虎金衣,也不過未雨綢繆罷。”
看薛敬欲言又止模樣,陳珩笑著又補了一句:
“不過玄中經籙高不可際,‘大哉乾元’深不可測,若有疑難之處,恐怕還要叨擾薛真人了。”
“但一召喚,願效死力!”薛敬握掌成拳,高聲應道。
……
……
正統仙道修行中,金丹三重之後,便是元神境界。
此境一旦成就,便可以節節納真,順勢凝結出法相來。
而上應天,下應地,中應人,所謂元神法相便是修道人自身道果之外化,具有無邊自然之偉力,可以拋諸凶患,棄滅死氣。
同金丹中人相比,元神已是跳至了另一片天地!
而同金丹的九品之彆一般,元神法相自然也是存在高下之序,被前古諸聖分作了下、中、上、至四等。
下等法相性光蒙昧,白雪黃芽相歧,水火不能相濟,是四等法相中的最劣。
中等法相乾坤交泰,金容瑞相,如內河之水,雖可滋潤百靈,但終究為堤岸所縛,不得自由。
上等法相則一氣潛通,似天日之當空,照耀大地,無處不燭,不過終有晝夜輪轉,光去之後便是暗生,美則美矣,到底不得圓滿。
唯有至等法相,起自無先,生乎妙一,分為三元,如仙中真聖人,時時清靜,不被一切舊染境界朦昧本源。
本生於無,靈光可化萬象,又何懼塵染消磨?
此等法相才是四等元神法相之最,是修道人日後的成仙之籍,飛升之基!
而玉宸作為前古道廷時代傳承至今的大派,二十五正法盛名遠播,眾天宇宙都有聞。其中作為修行典籍的三經五典,更是名副其實的高上玄經,直抵無上仙道。
玉宸三經共是:
《玄中太無自然開元經籙》、《九靈洞極都照玄經》、《高虛秘要》。
五典則為:
《坤輿寶籙》、《混俗元旨》、《四十九真形圖》、《潛虛書》、《六淳真經》。
三經五典皆為成仙典籍,都記載了該如何煉就出至等元神法相來。
但玄中經籙既為三經之首,自然也是彆具奇異,神妙無方,令其與諸餘仙經不同!
如三經當中的《九靈洞極都照玄經》。
此經一共記載了九門元神法相的成就法,分是“社稷眾雷”、“光浮天漢”兩類至等法相,以及七門不同的上等法相。
《高虛秘要》更是載有“龍鬥海天”、“後聖垂暉”、“青陽數奇”三類至等法相,以及十二門上等法相,和二十門中等法相。
堂堂三十五門。
數目之多,在三經五典中也是個異數。
而最後的,也是作為三經之首的《玄中太無自然開元經籙》。
此經卻僅載有了兩門元神法相,同《高虛秘要》相比,一多一少,著實是兩個極端。
至於那兩門元神法相,則是至等法相“大哉乾元”以及下等法相“玄屍舒光”。
所謂修道艱難,凶險萬分,風光無量或是那粉身碎骨,隻是在一步之間。
而如三經中的《九靈洞極都照玄經》或《高虛秘要》。
兩者所載的元神法相都是法門有序,緊密相銜,如人體血脈之連接,極其嚴整,自下可窺上,自上亦可視下。
破境時候縱然一個不慎,錯失了煉就至等法相的機緣,那也可退求其次,從容去選取上等或是中等法相。
因行氣、導引、運煉、存養等步驟都是同個路數,於理不悖,那在退求其次時自然是似水乳交融般,絕無什麼阻滯。
可《玄中太無自然開元經籙》便不同了。
此經在法相上僅僅記載了一門至等和一門下等。
那便意味著修道人若參習此經,不是飛上九霄,自此恣意逍遙,便是墮入塵埃,前程半毀!
而此經本就是以晦澀玄奧著稱,且在成就元神法相時,又有這樣一番凶險,那也無怪選取此經的玉宸弟子寥寥無幾。
千載之內,也不出十指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