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這座城的住房現狀,房東與租客共處一個屋簷下是常態。出租同一棟房裡的一間或幾間空屋,以租金補貼生活。
原主卻沒出租三樓的空屋。
是顧忌到租客可能會帶來麻煩,也是比對了出租房屋的開銷與收入。
租屋價格與房間大小、裝修、地段相關,也與附加的服務相關。
租客可以要求提供餐飲洗衣等家政服務。房東不提供,租金收入必然會減少。
誰給租客提供家政服務?
多數情況下,房東們選擇自己搭把手,但原主寧願在辦公室坐班十小時,也不喜歡困於菜場、廚房與洗衣房。
她以每年17英鎊的價格雇了住家女傭朱莉。
這種薪資的傭人隻需照顧原主一個人的生活起居。如果增加女傭的工作量,肯定要加工資。
把三樓屋子的房租與額外支出的家政費用比較,再考慮租客可能帶來的不安定因素,對比之下還不如把房子空著。
莫倫讚同原主的選擇,她也不喜私人領域有外人。
而且比起住家幫傭,更懷念智能化時代,全屋以機器代人做家務。
如果她選擇做房東,必是在倫敦有了第二套房,不用與租客抬頭不見低頭見,隻管閒適地收租即可。
坐等收租的輕鬆日子什麼時候能來?
除非天降橫財,否則不算通貨膨脹,以女性電報員的年薪,不吃不喝十幾年可以全款在倫敦買房了。
如今英國的男女同工不同酬,女性隻有男性一半或1/3的薪資。
電報員也一樣。在這個時代,卻是對女性相對友好的職業選擇。
往前倒退三十多年,摩爾斯的電流電報機尚未被發明出來。
那時提供給英美女性的就業選擇,除了做所謂的“家庭天使”與經營自家產業,走出家門後多數成為家庭教師、家政相關服務人員或紡織廠女工等。
這些年,情況漸漸改變。
比如需要醫療技能的專業護士,有大量女性加入。
再如近十年不斷擴張的電報業,從連接城市到國家到跨越大海,給女性提供了大量辦公室崗位,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就業領域。
這份體麵的辦公室工作,卻也存在職業年齡危機。
莫倫梳理原主記憶。
電報員的工作強度高,扣除午餐時間,每天坐班九小時。
這一行奉行“速度至上”,快速敲擊鍵盤收發電報訊號,同步翻譯摩斯碼傳遞信息。
商務訊息占電報通信的大額。一旦出錯會導致客戶損失慘重,所以電報工作的容錯率極低,要求電報員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儘管工作日不是每個時段都很忙碌,閒暇時能在辦公室內織織毛衣或讀讀閒書,但公司對電報員的年齡設有限製。
為了確保體能跟得上,要求女性電報員的年紀在18~30歲之間,最好未婚。
原主不知道十年後該如何轉行。
她在父親的牙科診所裡做過助手,更確定了對護理學毫無興趣,不可能轉而學做護士。
不排斥婚姻,計劃找一位身家合適的男士結婚。
婚後把這棟小樓全部租出去,收房租也能是一份穩定的生活來源。
原主與沃爾在同一條街上班。
打聽過「傑克國際律師事務所」是業績優異的老牌事務所,而薩米·沃爾入行十年,是小有名氣的精英律師。他在倫敦有房產,沒有傳出不良嗜好。
薩米·沃爾不隻符合了原主對身家合適的擇偶標準,還讓她獲得了兩情相悅的歡喜,簡直就是命運贈予的特殊禮物。
莫倫不由想到茨威格的經典話語
——“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①
從斧頭巷到蘇格蘭場的觀察,她敢斷言薩米·沃爾99%有問題,這個男人與導致原主死亡的劫案相關。
不隻憑經驗推測,更因沃爾看似體貼,今夜卻還是不免泄露了幾縷違和情緒。
假設沃爾操縱搶劫案,他的動機是什麼?
趁著原主受驚嚇,促進兩人的感情?有必要這樣著急嗎?
莫倫懷疑存在某個隱藏的深層理由,因為還有另一個疑點。
原主做電報員剛好滿三個月,今天是試用期的最後一天,能否轉正還需參加一場考試。
轉正考試將在明天11月1日進行。
換個角度思考,劫案偏偏在考前的夜晚發生,又是一個單純的巧合?
莫倫不信接二連三地巧合。腳打石膏算什麼,明天照常去電報公司。
既能觀察公司是否藏著線索,也是去見識一下電報構成的19世紀“互聯網”。
如今,電報員因職業便利能接觸到各式消息。不限於倫敦本地,也能快速獲取其他城市與海外的資訊動態。
莫倫又與女傭朱莉交談了幾句。
初步判斷這位十六歲的愛爾蘭姑娘與原主記憶裡的表現一致,踏實、勤勞又不死板。
合心意的住家家政不好找,而優秀的管家更難得。
她將持續觀察朱莉,如果對方也願意,會將其往大管家方向培養。
那是後話,先叮囑朱莉不必在意等會樓上發出的響動。
晚餐後,莫倫拄著拐杖,靈活地上了三樓。
打開存放老海勒先生遺物的儲物櫃,從最深處取出一把左輪與一盒子彈。
這把槍等同擺設,老海勒隻在打獵時象征性開過兩次。原主不會用槍,沒碰過它。
莫倫拆開槍,對零件逐一檢查,確定它能夠正常使用。
不知子彈是否受潮?
裝彈,上膛,試了試手感。
“砰!”
一記槍響,精準熄滅五米外的蠟燭火苗。
湊合用吧。
莫倫轉著槍柄,遺憾它不是消音槍,殺人時難免有噪音。
試槍,當然不是用來對付明天的轉正考試。
攜帶它是對這個時代治安的不信任。
今夜發生搶劫,誰知道明天又會發生什麼。畢竟打著石膏,腳的不便,通過手彌補一下。
接下去,抓緊時間臨陣磨槍。
莫倫沒收發過電報,但非常熟悉摩爾斯碼。
今夜來場急訓,參考原主的經驗與肌肉記憶,無實物現學電報員的技能。
*
*
第二天,太陽照常升起。
莫倫提前十分鐘出門,叫了一輛馬車去上班。
一路見識了十九世紀的時代特色,倫敦街頭飄蕩著隱隱的馬糞味。她沒遇上阻礙,順利抵達公司。
抬頭,望向「查爾斯電報公司」的招牌。
第一夜進警局,第二天進考場,不知考核內容又會帶來哪種“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