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婷羨慕地道:“你怎麼就能應付得這麼好呢?我每次看到鏡頭都緊張……”
三人又聊了一會天,等點歌時段結束以後,張潮就開始碼字。
看著電腦前專注敲打鍵盤的張潮,宋詩語輕輕捅了一下蘭婷的腰,蘭婷扭捏了一下,但卻最終沒說什麼,隻是靜靜地坐著。
周二,市電視台和縣電視台的采訪團隊也來了。葉卓穎見到張潮,神色頗為複雜,畢竟她上周才說過“希望後麵還有機會采訪你”這句話,當時隻是一種祝福,沒想到這麼快應驗……
而周三,《新燕京報》就刊發了李烈的報道,標題是:《“午夜潮汐”:終結青春神話的高中生》。
報道以李烈和張潮兩人的對話為主體,穿插了李烈對其他的采訪內容,以及他的個人評論,足足占了一個版麵。
報道的結尾意味深長:
“六年前,《新芽》雜誌與‘新理念作文大賽’借由韓涵、小四這些十七八歲的高中生,成就了一個青春的神話。六年後,這個神話被同樣是高中生的張潮所終結。這既像是一個巧合,也像是一種宿命。被功利與投機汙染的青春神話被終結了。但希望每一個投身的年輕人要記住:青春永不終結,永不終結。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不過李烈在報道中,還是隱去了張潮一模總分的信息,僅僅用了“偏科”這個詞。
《新燕京報》雖然初創不久,但是它畢竟是“南國報業”和“光銘報業”兩大集團“北伐”的排頭兵,更是第一家被允許跨地區辦報的報紙,創刊號銷量就突破了20萬份,具有不小的影響力。
關鍵它背靠兩大報業集團,所關聯的其他報紙怎麼可能不聞風而動?
什麼,“午夜潮汐”竟然是一個高中生?《新燕京報》的這則報道一下點燃了全國媒體的八卦之心,隨即迅速跟進。
不過思慮再三以後,張潮僅僅選擇了《青年報》《南國都市報》《中華讀書報》等有限的幾家媒體采訪,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無疑是《青年報》。剩下的媒體,要麼婉拒,或者用郵件采訪的方式回應。
於是在周日正式放寒假前,媒體上已經掀起了一股報道“青春神話終結者”的狂潮。各大媒體都在極力炒熱這個新聞。
所以往往張潮今天接受的采訪,第二天就會出現在報紙上,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這主要是因為在吸引年輕讀者方麵,大家好久沒有抓到這樣一個有價值的題材了——上一個還是幾年前的韓涵。
要知道紙媒在2004年,經過20年的擴張,已經達到其輝煌的頂點,開始走下坡路了。
年輕人不愛看報紙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了,怎麼在這個趨勢中儘量收割一波讀者,是紙媒維持影響力的生命線。
而“博客中華”也大為受益。2004年1月份還沒有過完,“博客中華”的訪問量已經突破了一百五十萬人次,瀏覽頁麵超過千萬。
其中“午夜潮汐”就貢獻了三十萬以上的流量。
東方興原先對“博客中華”的定位是“高科技為主”的“知識過濾型專業博客”,他本人的主要工作也是互聯網實驗室,同時還在攻讀博士學位。
“博客中華”目前完全是依靠他壓榨自己個人的業餘時間和收入來維持,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東方興原先是沒有答案的。但是張潮的出現,則讓他看到一種可能性。
“博客”要想真正發揮影響力,僅僅依靠高質量內容的輸出還遠遠不夠,明星效應也不可或缺。
東方興打開電腦,開始寫自己的第一份正式的商業計劃書。
張潮並不知道自己在這份一百多頁的計劃書裡,足足占據了三十頁以上的篇幅。他隻感覺自己快被各路媒體榨乾了,就連睡覺都開始說夢話,嚇了起夜的陳歡一跳。
不過寒假還是來了,張潮逃也似的離開了學校,也委托學校拒絕了所有采訪要求。
張潮隻覺得這是兩世人生中,最漫長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