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典型的八零後作家群有什麼鮮明的寫作標簽的話,那“新潮”“流行”“叛逆”……,肯定是牢牢粘在他們的作品上的。他們成長於被日本漫畫、美國電影、香港流行歌曲包圍的環境當中,從不憚於擁抱新鮮的事物,做出全新的嘗試。
比如小四,早在一年前(2003年)就寫出了一部名為《幻城》的幻想小說。這部小說就高度商業化,非常適合改編成其他形式,例如漫畫、動畫。可以說他這麼寫就是奔著改編去的。
而張潮的《少年如你》雖然披著一張青春校園小說的皮,使用的卻是相對嚴肅而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筆調冷峻。他描寫起那些欺淩的手段,近乎於無情,將施虐者的內心與被欺淩者的內心,**裸地展現在讀者麵前。
沒有對青春的塗脂抹粉,更像一台毫不遮掩的解剖課。
再想深一層,他這麼寫,是不是在暗示著什麼?暗示這幾天他在媒體上遭遇的暴風驟雨,就像一場盛大的、公開的對一個高中生的霸淩?
是啊,如果程念沒有做錯什麼,那張潮就做錯了什麼嗎?好像都是各種媒體在推著他走到今天的地步,他本人無論是在鏡頭前,還是在表達上,都是無懈可擊的。
就連自己考了低分,他也沒有像韓涵一樣以此為資本進行炫耀,反而很坦誠地承認自己的失敗。而至於其他的“劣跡”,也僅僅是某位不具名的學生的一麵之詞而已。其他媒體甚至都沒有求證過。
這樣的年輕人,被輿論這樣對待,不是霸淩,勝似霸淩了。
媒體人對如何引發讀者共鳴,有著比普通作家更加敏銳的直覺。他們感覺到,風向要變了。
而在第二天,在整個南方地區都極有影響力的《南國都市報》,刊發了另一篇署名為“午夜潮汐”的文章——
《“八零後”作家症候群——早戀、自戀、自殘的早產兒》
這篇文章大概2000多字,針對新理念作文大賽舉辦以來,湧現出的這一批八零後作家,在創作中出現的整體問題,進行了一次尖銳的批判。
文章首先指出,在不同的時代潮流中,作家以群體的形式出現在曆史的舞台上,是常見的現象。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作家的年齡都是參差分布的。
就像白話文運動時,魯迅、錢玄同等人已經年近四十,胡適才二十多歲,而像宗白華、聞一多等人就更年輕了。
因為作家的成熟有早有晚,並且年齡大小,也無關水平高低。
而現在活躍的八零後作家,絕大多數是被“新理念作文大賽”催生出來的早產兒,又被媒體所塑造,形成了高度雷同的創作風格和題材傾向,其中就包括:
偏激的敘述風格;
過度的性行為描寫;
強烈又無謂的身份認同焦慮;
無序又自我中心的怪誕想象;
……
“當叛逆形象本身蛻變為一種成功者的姿態後,叛逆者已經在不自覺間,被大眾輿論所馴化。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偏激、怪誕、憤怒和尖刻,都成為了一種令人興奮的表演。”
所有關注張潮的媒體,都傻眼了。張潮這到底算不算回應呢?大家本來隻是想看他和韓涵對噴。但是張潮這麼一來,等於噴了整個八零後作家群體。
好想,他也是個八零後吧?
聯係張潮昨晚在博客上發表的小說,該如何報道,成為了擺在每個媒體麵前的一道難題。
八零後作家的標簽是叛逆,那張潮的標簽呢?叛逆的叛逆?但他顯然也沒有被體製“招安”啊,因為《少年的你》展現出的是一種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畫風。
彆人是早產兒?那你張潮呢——一個怪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