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退場,張潮入座,氣氛很快就鬆弛下來。
除了錢教授和孔磬冬,張潮一眼就看到了上次那個叫“欣”的女生。沒辦法,上次就屬對她印象深。
孔磬冬道:“錢教授本來已經退休了,但是對我們這個課題很感興趣,所以就跟著一起過來了。”
錢教授笑道:“我聽小孔說認識一個語文能考140多分、寫的一手好小說、還挺有理論水平的高中生,實在好奇,就跟過來了。小張同學後生可畏,最近燕京高校界,就屬你名氣大!”
張潮連忙謙遜了幾句,表示最近專心學習,實在不清楚外界發生了什麼。
孔磬冬道:“這次課題組,也是在你的小說和演講的啟發下成立的。你作為作者,來介紹一下創作的初衷和相關的原型。”
張潮在腦中捋了捋表達的邏輯,才開口道:“創作小說之初,我隻想……”
隨著張潮講解的深入,課題組師生的思緒,被完全帶入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長福縣城,似乎親眼目睹了這裡興衰。小說中的陸小路、藍白等人也似乎在他的言語中,活了過來。
就連錢立群教授,也聽得頻頻頷首。
張潮講完以後,錢教授問了一個題外話:“你的講述當中,用了很多理論的術語,你學過?”
張潮答道:“我爸是廈大中文係畢業的,家裡有他的大學教科書,我就自學了一些。”
錢立群教授點點頭,不再說話。
課題組的學生,又和張潮討論了一會兒,孔磬冬提議道:“百聞不如一見,就讓張潮帶著我們轉一轉、看一看。”
張潮欣然同意。
這次就不能帶他們去登雲路這樣的曆史老街區了,而是去了荒蕪的老廠區、破舊的宿舍樓,訪問了當年的工人和家屬……
整整兩天,張潮白天帶課題組的學生做田野調查,晚上陪他們共同整理研究,倒讓孔磬冬這個課題組組長清閒了下來,每天就是和錢立群教授樂嗬嗬地看一幫年輕人在忙活。
離開長福,前往下一個考察地的前一晚,孔磬冬陪著老師錢立群教授在長福賓館的小花園裡散步。
“您覺得張潮怎麼樣?”
“好苗子。古典修養還不清楚他的水平,但史、文藝學、文藝心理學基本功很紮實。創作就不用說了,18歲在《花城》上發中篇,於華他們都沒有做到過。”
“可惜了。他的成績最多隻能讀個好大專。”
“未必……”
“嗯?”
“你不覺得最近的輿論方向變了嗎?”
“老師您說說。”
“現在破不破格錄取張潮,已經不是單純的教育公平問題了,而是上升到了內地和港島兩種人才培養體製的對抗了。
張潮被港島的大學招走,要是‘大未必佳’也就罷了,可如果他保持現在的勢頭成長起來呢?
去年剛全麵開放港島高校內地招生,一下就被招走那麼多省狀元、市狀元。上麵,也是有壓力的。”
“還真是。而且作家最記仇了,張潮要是把這事寫進作品裡……誒,錢老師,您這次來,不單純是對課題感興趣吧?”
錢立群教授神秘一笑,沒有回答孔磬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