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第240章展望
第240章展望
三人輪番打趣過後。
寧昊笑了笑:“目前我們國內的電影產業還不夠完善,等什麼時候電影院的建設達到飽和,各類型的電影觀眾數量和票房增長放緩,慢慢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局麵。到那時,如果還能拿到高票房才是真本事,現在屬於墾荒期,拿下這個成績,並不能代表什麼。”
他心裡明白,自己的成績充滿僥幸,全因走對了路子。
隨著國內電影愈發市場化,已經出現許多種類型片。
在這些類型片中,喜劇從目前看最有可能出成績。
原因一是成本比較低,不缺投資,能以小博大,另一個就是能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
寧昊明白他走了條捷徑,哪怕總是對外標榜自己拍的不是喜劇,是生活的荒誕,是黑色幽默。
但喜劇的本質沒變。
大抵是醉了,他今晚的話忒多,接著道:“說真的,我感覺現在國內的電影市場存在問題,過分注重票房,忽視內容。”
陸遠瞥他一眼,不置可否。
寧昊今年32歲,因“瘋狂”係列大獲成功,既有錢,又有名。
按照大多數導演的想法,名利雙收後,一定會拍一部自己想拍的片子,想在不同領域嘗試探索和提高。
陸遠多次聽寧昊自我批評過《瘋狂的賽車》,稱這部片子不是從電影創作本身的角度出發,而是從市場的角度出發。
其人對藝術有一定的追求,這也是《無人區》立項的主要原因。
可電影歸根結底是一種產業,一個生意,一件商品,生存下去才是首先要考慮的事情。
以前國內幾十家電影製片廠,幾乎每個省級單位都有,結果全銷聲匿跡。
因為電影賣不到錢,就會被市場淘汰,包括港島,灣灣之前的電影公司都是如此。
黃博毫不客氣,翻著白眼當即懟了回去:“你是飽漢不知餓漢饑,沒票房誰特娘的給你投資。”
寧昊沒搭理,自顧自道:“我覺得吧,一部電影如果最後票房隻有三千萬,但百分之九十的觀眾看完都覺得不錯,那就值了。”
說到這裡他稍作停頓,道:“相反,如果賣了一億,觀眾看完都說‘這個傻逼,拿我們當二逼忽悠呢吧’,那還不如不拍。”
“沒錯,電影終歸是門藝術,是解釋生活,也是在探討人生,內核不能丟。”徐錚一臉讚同。
陸遠詫異,真沒看出來,這光頭也有點追求。
寧昊點點頭:“是的,電影畢竟是一個文化產品,如果不能夠提煉出來它的核心,會很空,很虛,沒啥意思。”
“噗。”
陸遠啟開一瓶啤酒,給他們仨滿上,道:“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隨著資本陸續進場,商業大片時代開啟,逐利現象會越發嚴重,票房即一切,無法避免。”
他承認電影是門藝術。
藝術品不能用金錢去衡量它的價值,卻最是需要用金錢來維係。
到底是討好大眾市場還是堅持做自己,這是理想與現實。
從2002年張一謀的《英雄》開始,時代已經變了,多方因素影響,許多導演拍電影的初心和理念已經被時代洪流無情的碾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