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向李隆基和楊玉環再次一禮後,來到亭內石桌前,緩緩寫下後世膾炙人口的《牡丹》。
在李瑄動筆的時候,楊玉環拉著李隆基起身,來看李瑄落字。
李隆基寵愛楊玉環,百依百順,更何況他本就喜歡文雅。
隻是李瑄的字,不儘如人意。像一個武將為他上書一樣。
他這才想起,召李瑄入宮,就是來驗證騎射、武藝、謀略。
現豐安軍缺副使,李林甫推薦李瑄為豐安軍副使。
豐安軍鎮守河套,北望草原,是邊塞重鎮,指揮八千將士。一軍副使尤為重要。
將來豐安軍必是出擊突厥的主力。
想到這一點,李隆基就不再糾結李瑄的字寫得一般。
這也襯托出李瑄的天才之氣。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李瑄每寫一句,楊玉環就輕聲細語地念出。
當李瑄寫完以後,楊玉環嬌聲道:“三郎,這是洛陽的牡丹花。”
她從十歲開始,被叔父楊玄璬收養,生活在東都。所以洛陽的風土人情對她影響很大。
在長安作出這樣的詩,有將楊玉環比做神女洛神的意味。
聰慧的楊玉環自然理解其中的含義,於是回眸一笑,美得不可方物。
“七郎如曹子建一樣,才高八鬥,儘得風流。我大唐宗室,終於能出現一代文宗啊!”
李隆基見楊玉環很開心,自己歡快地笑了。
隻是李瑄明顯能看到,李隆基眼角的皺紋。
“臣才疏學淺,就像我的字一樣,還要勤加練習。”李瑄虛懷若穀地說道。
“七郎,今召你來,除了見識你才華外。還聽說你善騎善射,富有勇力,街巷打鬥數十人,不及你一合之敵?”
李隆基微微點頭後,話鋒一轉。
“聖人恕罪。那是臣懵懂無知,年少輕狂。今後再也不敢那樣做了。”
李瑄不知道李隆基為什麼這麼問,但立刻行一禮,誠惶誠恐地說道。
“哈哈……玉環,你看七郎。”李隆基看李瑄擔驚受怕的模樣,仰頭大笑一聲:“我曾經也年輕過,怎麼可能因為這點事情治你罪呢?昔日淩煙閣功臣段誌玄,為人無賴,屢犯法紀。但自十四歲從軍起,勇猛而果毅,為大唐開國,立下汗馬功勞。況且段誌玄沒有七郎的才華啊!”
李隆基又輕撫李瑄的後背,表示愛護:“去展現一下伱的騎射和武力,待我問策於你,如果七郎有這樣的才能,我許你為一軍副使。”
李瑄聽後,不敢置信。
在唐代“使職差譴”的製度下,一軍副使,既一支軍隊的副將。
李隆基親問,一定不是小軍,很可能是邊塞重鎮。
李瑄心中很是疑惑,聽李隆基的口氣,好像召他來,不是叫他寫詩,而是考驗他武勇。
在亭前十丈外的馬場上,一名羽林郎牽著一匹紅色寶馬。
又一名羽林郎,持一柄強弓呈前。
一切如早就準備好一樣。
“請聖人為臣換取一石騎弓。”
李瑄下台看到羽林郎手中的強弓後,向亭內李隆基拱手。
“武舉步弓才為一石,騎弓為七鬥,七郎確定如此嗎?”李隆基又問李瑄一次。
“臣在家所練之弓,就為一石。”李瑄確定。
射箭需要手臂和背部肌肉的力氣。李瑄力大無窮,彆說一石,兩石弓也可以輕易拉開。
但沒有那必要。
兩石弓,必然不可能是騎弓,而且一定不實用。
一石弓,加上特製的箭鏃,就可以輕易射穿鐵甲。
在馬上用一石弓,也可以節省力氣,射箭時更快速。
就如李隆基所說,武舉的弓為七鬥,這已經是善射者的標準。
更強大的弓,需要更好的材料。皇宮一定有儲存。
“力士,去朕的儲物庫,將名匠製造的好弓取一柄。”
李隆基收藏有強弓,他吩咐高力士去取。
“遵命。”
不一會兒,高力士便攜帶一柄漆以紅色的雕弓。
“去吧,這是天子之弓,彆讓聖人失望。”
高力士將雕弓交到李瑄的手中,並提醒一句。
此弓選用頂級柘木、精品牛筋製造,弓臂比普通騎弓,要大一圈。其堅韌度和弓弦的強度,非猛將不能用。
“高翁請放心。”
李瑄接過弓箭,向高力士一禮。
然後攜帶箭囊,來到羽林郎牽著的馬匹旁,翻身上馬。
“噅……”
由於上馬動靜過大,戰馬嘶吼一聲,前蹄高揚。
李瑄將箭囊掛在馬側,左手持弓,右手拉韁繩,然後用力一夾馬腹,駿馬立馬落蹄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