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興已經回來,李瑄讓司胄為羅興配一套明光甲。
自己也從兵庫取出一杆適合在馬上戰鬥的長槍。
馬槊是麵對敵人披鐵甲時使用。非王庭直屬的突厥騎兵大多數都無甲,披皮甲的都不會有幾個,更彆說鐵甲。
半個時辰很快過去,盧瑜來到校場上向李瑄吩咐:“能成則成,不成也不會怪罪你。”
“末將必救下被擄走百姓,凱旋而歸。”
李瑄語氣堅定。
盧瑜為展現自己主將的身份,在騎兵集結後,鼓舞士氣。
“咚咚!”
“出發!”
隨著戰鼓聲的敲響,李瑄騎上他的戰馬一聲令下,一隊隊騎兵,從軍城北門奔出。
李瑄從斥候軍選出數十名熟悉地形的探馬。
他們皆一人雙馬,先一步探查突厥騎兵的動向。
一個時辰後,李瑄帶領騎兵,來到被突厥騎兵劫掠過的牧場上。
此地濃煙滾滾,突厥劫掠過後,放火將牧民們的房屋燒毀。
有一些牧民趁亂逃跑,或者遊過黃河的牧民,幸免於難。
也有十幾名百姓,反抗突厥,被無情殺害,曝屍荒野。
幸存的牧民重回破敗的家園,無不悲泣。
“裡正將官兵喚過來了!”
李瑄率騎兵到來後,一名牧民激動地喊一聲。
“求將軍將我等親人救回。”
百姓們見以李瑄為首,紛紛哀求。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突厥犯我,必血債血償。”
李瑄見百姓的房屋都被燒毀,怒火中燒。
他開口安慰牧民,向他們承諾,必救回他們的親人。
牧民們跪地感激,將希望寄托於唐軍身上。
此時,前方探馬已經探索到突厥騎兵撤退時留下的痕跡。
“將軍,為恐馬匹體力不支,貽誤戰機。”
來到牧場的時候,隻用不到一個時辰。
這已經是透支戰馬的體力,阿史那扶汶以為李瑄不懂這些,硬著頭皮向李瑄提醒。
“我已有想到,在牧場停留一個時辰,割草喂馬。然後以兩裡快步,與兩裡快步的速度行進。”
李瑄心裡清楚。他來自後世,有更科學的騎兵行軍速度。
他先來牧場,是因為他們突然出戰,戰馬隻是匆匆喂一下。
在牧場上休整一番,讓馬匹狀態到達巔峰,然後開始連貫追擊。
“末將不解,何謂快步與慢步?”
阿史那扶汶不明白李瑄說出的兩個詞彙。
快步是多快?慢步是多慢?
“你們跟著我的馬匹,控製馬速即可。”
李瑄現在很難對阿史那扶汶等人說清怎麼樣更節省馬力。
以後在訓練騎兵的時候,李瑄會精確就計算大唐戰馬的平均耐力,將快步、慢步、跑步、襲步統一,方便指揮騎兵。
慢步就戰馬的基本行走方式,一般慢步行軍的時候,每半個時辰十裡左右。
快步行軍的時候,每半個時辰十五到二十五裡。
跑步行軍的時候,每半個時辰三十到四十裡。
襲步為戰馬進行突襲的時候,這是最耗費戰馬體力的步法,通常用以最後的衝刺。
快慢交合,持續行軍,是最上解的行軍方式,一旦遇到敵人,隨時可以讓馬匹飛跑,甚至突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