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三七心想咋種個地還這麼多講究,不是把種子扔到土裡就行了嘛,看來真是隔行如隔山呀。
但他又不是明說自己是要穿越到1960年的,看來隻能打哈哈了。
“葉總,我準備帶去的地區呢,跟咱們首都昌平是一模一樣的,您就按昌平的環境來幫助挑選一款種子,要求就是能抗旱,非常乾旱的地方,另外最好是產量越高越好。”
“昌平啊?”
葉國勇想了一下,
“如果說產量的話,玉米肯定比小麥要高,比如這個龍高l2,是農科院玉米研究所高產育種室培育的一種玉米品種,該品種產量高,不易倒伏,抗旱能力也可以。
但如果真的要抗旱的角度講,小麥肯定比玉米更耐旱,比如這個鄭麥119,育期200天左右,長方型穗,長芒白殼,飽滿度較好,黑胚率低,耐後期高溫。
所以你到底是想要產量更高的玉米,還是耐旱性更好的小麥,是要有所取舍的。”
林三七追問道:“這兩個品種之間產量有多大差距?”
葉國勇又心算了一下回答道:
“一般來說,同樣的昌平土地,同樣的乾旱,龍高l2玉米的畝產量大約在800~1000公斤,如果是黃淮地區,畝產能達到1300公斤以上。而鄭麥119的畝產量大約是在300~500公斤之間。”
從口感上來講,肯定是小麥粉更好吃,但人都要餓死了,肯定挑選產量更高的,這個選擇題並不難做。
林三七接著又問出了一個相當外行,但又相當重要的問題:
“葉總,你這龍高l2玉米能留種嗎?”
林三七想的是,如果龍高l2玉米產量真有那麼高,那中醫院農場的種出來的玉米完全有可能被當作種子推廣開去。
到時一傳十,十傳百,如果在1960年的全國都推廣了龍高l2玉米,那全國糧食產量不就可以翻幾番了?可以少餓死多少人呐。
林三七的想法是好的,可惜現實是骨感的。
葉國勇聽後嗬嗬笑了起來:
“看來林老板平時應該不常關心農業呀,一般來說,我們種子公司生產的糧食種子,無論是玉米還是小麥、水稻,幾乎都是雜交技術,還有部分轉基因技術。
這樣一來,我們的研發就有一個專利在裡麵,所以是不允許留種的。如果硬要留種,第二年種出來的糧食完全達不到第一年的產量,可能三分之一都不會到。”
尹漣漪在旁邊聽得奇怪了,脫口而出:
“為什麼?古代的育種,不就是第一年收獲的糧食裡挑選出來的嘛,代代如此,怎麼現在不行了?”
葉國勇對美女的好奇還是很有耐心回答的:
“你說的是普通種子,可以一代代培育下去,但雜交品種不一樣,這些種子從開始就采用了絕育技術,所以完全不能當種糧用。如果可以當種糧,那我們種子公司早就虧到家了。”
林三七一聽,大失所望。
站在商人的角度來講,這樣做無可厚非。
種子研發都是有成本的,公司投入巨大,當然要利潤最大化,所以給種子絕育,逼得農民年年購買種子,可以一年一年的賺錢。
但是站在林三七的角度講,這樣就沒辦法推廣到全國去,也沒辦法緩解饑荒,頂多隻能解決中醫院農場的糧食危機。
葉國勇不知道林三七的心思,還在繼續介紹:
“像這個龍高l2玉米種子,已經是我們的第三代技術了,光這一隻產品,我們就投入了上億元科研經費,不賺錢不行啊,否則以後的項目都沒辦法開展了……”
突然林三七腦袋裡響起“叮”的一聲,找到靈感了。
“葉總,你是說這個龍高l2玉米是第三代產品,那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你們手上還有第一代,第二代的技術儲備?”
葉國勇不知道林三七心裡所想,隨意點頭道:
“對呀,科技在不斷進步,我們也要適應市場,需要推出一代又一代的新產品。”
林三七強壓心中欣喜,繼續套話道:
“那你們這第一代技術應該很落後了吧?畝產能達到多少公斤?”
葉國勇脫口而出:“第一代產品是20年前的技術了,畝產大約是500公斤左右吧。”
林三七突然急切問道:“葉總,這第一代玉米種子技術,你們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