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在戰陣邊緣躲懶怕死的彝兵見了,眼珠子都變成元寶形狀,互相換個眼色,齊齊大吼一聲,殺向主仆二人。
葉孤鴻大叫道:“小東子!”
東華子一扭頭,滿臉赤膽忠心神色,大叫道:“不許傷我公子!”
回身撲來,抽出長劍,唰唰幾劍,殺翻了幾個彝兵。
彆的彝兵見二人殺人,當即大怒,分出一小隊殺了過來,東華子抖擻精神,舞劍招架,然而這隊彝人都使長器械,成排戳來,東華子武藝雖遠高於彼等,一時也難近前。
戰了片刻,想起葉孤鴻吩咐,連忙大叫道:“公子,敵人厲害,快施展你的家傳槍法!”
葉孤鴻惶惶道:“我、我又沒有槍,如何施展槍法?”
東華子運起內力,左右兩劍,蕩開諸多兵刃,忽然使個絞字訣,把當麵一個彝人的鐵矛蕩絞脫了手,單手搶過丟向身後:“公子接槍!”
葉孤鴻一槍在手,氣勢頓時一變,大喝道:“呔!爾等賊寇,今日要你們見識見識名滿天下的楊家槍法!”
把槍一抖,大踏步殺上前去,那槍如遊龍一般,一槍一條人命,瞬間將圍攻東華子的一小隊彝人殺絕!
東華子真心誠意叫道:“哎呀,公子好槍法!”
心中卻是暗暗震驚:這槍法大開大合,直來直往,隻重力道、氣勢,不重招數變化,分明是將門槍法路子!怪哉,這峨眉派怎麼什麼都教?
他卻不知郭楊兩家百年淵源,當年錢塘江畔,長春子丘處機雪夜除奸,相遇郭楊二人,一時誤會動起手來,見識了七十二路楊家槍法,認出對方乃是忠良之後,於是化敵為友。
當時長春子於這槍法便有評價:“楊家槍法雖是兵家絕技,用於戰場上衝鋒陷陣,固是所向無敵,當者披靡,但以之與武學高手對敵,畢竟頗為不足。”
後來郭楊二人遇害,長春子尋到楊氏後人,將所記槍法傳授,雖然其中許多秘傳手段不得而知,但基本招數卻是記得清楚。
再至後來,郭大俠死守襄陽,這是數萬數十萬人的大戰,郭大俠雖是天下數一數二的高手,身臨戰陣,也須跨馬披甲,持長兵以戰。
長春子期間來訪,便將這路槍法傳下,所取之處,正是其“衝鋒陷陣,所向無敵,當者披靡”之威。
此槍法種種秘傳絕招雖然遺失,但郭大俠何等武學修為?幾場大戰後,根據自家心得體會,將所缺變化儘數彌補周全,複現楊家神槍之威。
及至後來,郭二姑娘苦戀神雕俠,特意同父親求來這一路槍法,每每演練之際,心中未嘗不是想著:這是你家的槍法,可是如今我會,你卻不會,總有一日,你要乖乖的央告我,我才把這槍法再傳給你……
然而人間諸事,泰半不由心願。
這路槍法,郭姑娘終究未能傳給神雕俠,所留下的,也隻有一本親手錄寫的槍譜,放置在峨眉派密室中無人問津。
光陰又轉經年,許多年後,葉孤鴻上山,滅劫想著他以後要加入反元大業,僅憑劍術、拳腳,如何能橫推萬馬、傲立千軍?
遂把這本槍譜取出,細細傳授給弟子。
葉孤鴻力氣或許不如古來名將,但是內力如潮,將這一路槍法施展開,如龍出海、似虎還山,真個是當者披靡,一道直線般殺入戰陣,背後遺屍百餘。
楊再興身世,說法有六——
其一:武岡軍(今新寧縣盆溪)瑤族人。宋崇寧三年(1104年)生於城步,年幼喪父,隨母李氏來新寧崀山盆溪外婆家居住;自幼習武,弓法神奇。
其二:苗人,生於武岡軍石井圖(今CBMZ自治縣資源鄉水東村,其父楊發祥,飛山蠻楊再思後裔,楊發祥去世後,隨母親遷往新寧盆溪外婆家居住。
其三:相州湯陰人,據說是楊業後人。
其四:苗人,北宋元豐四年(1081)正月初一出生,武岡軍石井圖(今CBMZ自治縣西岩鎮水東村)人。(CBMZ自治縣官方網站)
其五:《說嶽全傳》虛構,楊家將楊六郎後代。
其六:元人虞集所著的《道園學古錄》:“飛之裨將楊再興,則邦乂之子也。”而《鴻山楊氏家譜》也記載,楊再興是楊邦乂季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