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還真是……精彩啊!”
蚩曜放下手裡的情報感歎道。
不過是一趟樓蘭之行而已,中原居然發生了這麼多事。
趙王一月三變,趙遷成為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趙王,而信陵君對趙國王位的國都乾涉也引起了不少反彈,天下流言四起,都說趙王就是他的傀儡,魏國想要複現三晉之勢。
近在咫尺的韓國對此倒是沒說什麼,因為他們也說不了什麼,但南邊的楚國卻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巔峰時期的晉國,那才是真正的中原巨無霸。
哪怕是韓魏趙剛剛三分之時,魏國攜三晉餘威都能東征西討,霸於天下,更彆說是讓他們恢複晉國舊觀了。
儘管在麵對秦國的時候,其他六國都是盟友。但一位合格的盟友,應該是既能幫自己分擔壓力,又不會對自己有太大威脅的那種。
以前的魏、趙在楚國眼裡就屬於這類,但晉國顯然不一樣。
三晉如果真的重新合一,那麼天下局勢無疑會變成秦、晉、楚三國爭霸,燕國和齊國在旁邊打醬油,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一口吞下。
這是秦國和楚國都不願意見到的。
同樣也是趙王和韓王所不同意的。
不過他們倒不是反對三晉合一,而是反對由魏國主導來完成這一步。
因此一時之間,合縱聯盟搖搖欲墜。
而這也正是六國屢次合縱都無功而返的最大原因。
雖然他們都認為秦國是巨大的威脅,但卻又不願看到盟友國家比自己發展得更好,而且一旦有這種苗頭就開始互相扯後腿。
如今信陵君的所作所為雖然是為了合縱大計,但看在彆人眼裡,或者說,在秦國細作的宣揚下,的確與圖謀趙國沒什麼區彆。
三晉之中,韓國最弱,如果整合了魏趙兩國,韓國自然也隻能順服,如此一來晉國立馬就能原地複活。
這種事情楚國自然不會同意。
西邊秦國這個大敵還沒收拾掉呢,總不能北邊又來一個晉國吧?
第(1/3)頁
第(2/3)頁
於是他們開始了非常熟練的拖後腿操作。
楚國倒也沒有直接背盟,而是開始給對麵的秦軍放水,消極應戰。
那意思明晃晃的就是:我們這一路沒什麼威脅,趕緊調兵去對付魏國和趙國吧!
然後秦國真的就這麼辦了,從南線抽調兵馬充入中線和北線,趁著趙國朝堂紊亂、聯軍人心惶惶的時機打了幾個勝仗,奪回了幾座河西之地的城池。
對此,魏無忌和李牧他們雖然很不滿,但也沒什麼辦法,隻能先吃下這個虧,後麵再找機會贏回來。
然而,燕國和趙國的連續動蕩,再加上謠言四起,使得合縱聯軍人心不穩,在形勢上已經落於下風。跟他們比起來,秦國國內就和諧多了。
雖然呂不韋和秦王之間有權力衝突,但他們並沒有執著於此,而是默契地將它壓了下來,調兵遣將的時候也沒有怎麼考慮出身和派係。比起貌合神離屢屢出事的合縱五國,可謂是天壤之彆。
也因此,他們從最開始的劣勢漸漸扳了回來,如今已經略微占優。
“人多了,隊伍確實不好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