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思兔閱讀sto.ist),接著再看更方便。
之後吳吳山娶新婦,新婦談則亦是一位愛好詩文的才女,見到陳同點評的《牡丹亭》十分歡喜,甚至能一字不差的背誦,後在吳吳山的支持下,仿照陳同的思路與筆法,續寫了下卷的評點。
然而談則的身體似乎也不是很好,不久也去世了,又過了一些年吳吳山再度續娶了名為錢宜的女子,錢宜同樣喜歡《牡丹亭》的評點,但她的文化基礎比較差,因此經過數年的學習才能夠跟上評點。
但錢宜表示願意賣掉自己的首飾刻印出版這本書,終於在康熙三十三年,陳同去世近三十年時,這本書在吳吳山錢宜夫婦的努力下得以刊刻。
江南的閨秀們表示雖有刊刻,但終究圄於一地,如今又是十數年過去,她們擔心逸散,也想讓北地知道這三位才女的故事,希望她於北地刊行。
看完這些,甄楣頓時明白為什麼回信稍有些遲,又有這麼厚了。
這些女詩人不僅十分有胸襟,還行事果決,已經拜訪過吳家,爭得了吳家的同意。
“難怪叫三婦合評牡丹亭……”真是因為一個男人聯結的三位女性啊~
比起原封不動的刊刻,甄楣有更多的想法,既然《牡丹亭》如此的有名氣,許多女眷都有讀到,為什麼不用這個為閨閣女性提供啟示呢?
她們完全可以繼續點評其他戲劇嘛!
定期定下主題做點評期刊不是也可以?還能夠延伸點其他欄目,比如詩文,又比如新鮮見聞,像是女書一類的,再不然做點地域間的交流呢?現代南北的口味尚且有分歧,這個時代聊聊這個也算是增長見聞?
當然了女書用來交流還是有不便,甄楣想提議對字型進行簡化,降低識字門檻,進而方便她進行小說約稿。
更多內容加載中...請稍候...
本站隻支持手機瀏覽器訪問,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節內容加載失敗,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模式、暢讀模式、小說模式,以及關閉廣告屏蔽功能,或複製網址到其他瀏覽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