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九日,初五,宜出行、開業、啟基、開光。
“這找誰算的日子?”
劇組片場的門口,孟白看著陰沉沉的天氣,皺眉吐槽道。
一旁的五百倒是興致頗高,樂嗬嗬地道:“我去了趟西山靈光寺,找主持大法師親自給算的。”
“那大和尚就算出這麼個天氣?”孟白斜瞟了一眼這個“封建餘孽”:“這不眼看著是要下雨嗎?”
“下雨還不好?”五百奇怪的看了眼孟白,解釋道:“俗話講‘遇水則發’,人家劇組開機儀式都巴不得能下點雨,你還嫌棄?”
“是嗎?那看來大師還是有點東西的啊!”孟白立馬變了個表情,喜笑顏開的道。
沒辦法,以前乾編劇的時候基本沒怎麼參加過開機儀式,還真沒注意過這些問題。
要說起劇組的開機儀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戲園子時代。
那個時候唱戲,台上台下人來人往,各種家夥什兒不一而足,保不齊哪下就見了血、傷了人。
於是在戲班子開演之前,一般都會祭三牲、拜關二爺,希望能借此震懾邪祟,保證整場演出順順利利、平平安安。
由此還引申出來了許多的行業規則和習俗,比如行頭箱子要用紅布包裹、刀槍兵器要藏刃、女人在後台不能坐箱子等等。
再後來戲班沒落,影視娛樂業進入了膠片時代。
那個時候的膠片不但貴,而且還易燃易傷,動不動就會出現“劃片”,關鍵還找不到原因。
麵對這種情況,有些人就編出了各種說法。比如說劇組拍戲占用了這塊地,就會驚動這片地上的一些“靈物”,如果不舉行個儀式提前告知祭祀,這些“靈物”就會生氣,進而動手毀掉膠片。
那時候拍戲的劇組,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有不少人就信奉這套邏輯。劇組的負責人多半秉承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每逢新劇開機,都要搞一個開機儀式。
這種習俗演變到後來,慢慢就成了“行業規範”。人家都搞你不搞,那出了事投資人就要找你的麻煩。
所以很多製片人和導演為了不背這種莫名其妙的鍋,開機前大多都會拜一拜,這樣就算出了問題,至少你不能找這種旁門左道的理由。
至於現在嘛,開機儀式則更多的類似於一種行業習俗的傳承,意義也接近於“動員大會”。一方麵讓劇組上下彼此都見見麵,另一方麵也是讓眾人對自己的職業保留一份敬畏之心。
不過據孟白所知,還是有不少從業者是很信奉這個儀式“祈福辟禍”的效果,特彆是香江和寶島那邊的導演。
他曾經就在一個劇組裡聽到一位灣灣導演操著很“機車”的普通話,衝現場製片怒吼“為什麼不拜拜!”
而起因則是現場的攝影機怎麼也拍不到表演畫麵。
後來孟白找攝影老哥問了下,到底是什麼情況,真的是錄不上去嗎。
結果這大哥和他坦白,那天其實是攝影助理忘了拿卡,又擔心被罵,所以才假裝拍了一整條,然後在導演想看回放時告訴他說“畫麵不見了”。
很好,符合打工人的精神狀態!
雖然是個“烏龍”,但也確實說明了不少影視圈的人還是在意這個儀式“作用”的。
特彆是拍類似恐怖、靈異這種題材的片子時,就更要注重這個方麵。
而恰好,《靈魂擺渡》就是標準的靈異題材。
所以不管孟白對這套東西信與不信,他都得“順應民意”。
“靈擺”開機儀式的場地,就選在了“便利店”門前的人行路上。
這裡昨天還是一片空地,今天已經搭起了一麵展台。展台的背景噴繪布上印著“樂時網自製網絡劇《靈魂擺渡》開機大吉”,兩旁還有各種主創、主演的名字。
展台前麵,是一尊一人多高的銅製香爐。這東西是孟白專門找人從影視城那邊運過來,等下上香祭拜完,再給人拉回去。
一來一回兩個小時都沒有,就要五百塊錢。
“激動嗎?”於毅見孟白盯著香爐發呆,湊過來問道。